《别拿豆包不当干粮》《乔家大院》《热带风暴》……2006年的荧屏伴着电视剧的热播,风风火火地闯进百姓视野,观众似乎看到了电视剧又一次繁荣的“绿芽”。在这充满希望的季节,回望累累硕果,收获的欣喜犹存余热……
黄金时段独领风骚
“在各类电视文艺节目中,电视剧独领风骚,几乎锁定各频道黄金时段。”广电总局电视剧管理司副司长王卫平说。
2005年全国中央和各省级电视台共有288个频道,其中播放电视剧的频道有233个,占总频道数的80%以上。 另外,上星频道黄金时段共播电视剧1088部次、27819集次。
“说电视剧是电视台的台柱子,这一点都没错。”王卫平说,它不仅占据各频道的主要时段,而且还是广告创收的大头,2005年全国中央和各省级电视台电视剧广告累计创收93亿多元。
近年来,我国各类电视剧制作机构创作热情高涨,社会投资踊跃。王卫平介绍,自2003年电视剧生产迈上万集台阶后连创新高:2004年达到505部、12265集,2005年生产514部、12447集。“这些数据表明了电视剧创作生产的繁荣,也反映出电视剧已日益成为文化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从侧面折射出广大人民群众对电视剧的需要和喜爱。”王卫平说。
点缀百姓文化生活
随着数量的连年攀升,电视剧的创作质量也日渐提高。“2005年涌现出多部引发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的剧目,成为百姓文化生活中的热点话题。”王卫平说。军歌嘹亮唱响主旋律。适逢抗战胜利60周年,抗战题材电视剧成为2005年电视荧屏的闪光点。去年播出的与抗战有关的电视剧有几十部,如《八路军》《小兵张嘎》《苦菜花》《野火春风斗古城》《抗日名将左权》《杨靖宇将军》《冼星海》《历史的天空》《亮剑》……“抗战题材电视剧不仅是播出的大户,也是收视的大赢家。”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亮剑》凭借平均收视率10.3%,荣登收视冠军宝座,剧中主人公的名字“李云龙”也因此成为一个广为人知的关键词。王卫平说,以《亮剑》为代表,2005年的抗战题材电视剧都巧妙地融合了宏大叙事与个性化叙事、作品的史诗风格与人物鲜明个性。
中国文联副主席仲呈祥说,2005年的抗战题材电视剧的创作者都能吸收新鲜的历史思维成果,把它消融成审美创作的内在驱动力,用艺术的形式呈现波澜壮阔的历史。“在受到观众好评的同时,讴歌了中华民族面对侵略不屈不挠的精神,凝聚了民族力量,成为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动力。”
亲情伦理呼唤传统美德。“表现普通百姓生活故事的电视剧是荧屏收视和播出的又一热点。”王卫平说,2005年是现实题材的热播年,创作出了一系列剧情精彩、制作精良的剧目,如《守望希福》《搭错车》《任长霞》等。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剧评人张国涛说,2005年现实题材电视剧不仅数量增多,更表现出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的回归。不少电视剧都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通过人物和剧情折射出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如《沃土》《有泪尽情流》等。
“这类题材关注的都是人人身在其中并深有感触的话题,因此有着丰富的创作源泉和收视土壤,很好地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王卫平说。
题材多样百花齐放
现实题材、历史题材、部队题材、名著改编、农村生活……2005年的电视剧,从历史到现实,从重大事件、特殊领域到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几乎都有表现。“电视剧的题材丰富、风格多样,可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多种审美需求。”王卫平说,这种百花齐放的局面与相关的规划管理分不开。
王卫平介绍,2005年广电总局把抓好现实题材作为工作重点,加大了现实题材在立项中的比例,纠正历史题材过热、过多的现象。这一举措极大地鼓舞了电视剧创作者对现实题材的创作热情。2005年全国共批准立项现实题材电视剧1338部、34557集,占批准立项总数的63%,保证了现实题材剧在立项剧目中的优势。
另外,“选题和创作思路上的盲从市场、争占资源、跟风和克隆等现象,在一些电视剧制作中一直存在。”王卫平说,为此,广电总局对一些制作机构题材重复、故事内容雷同的剧目进行引导,对农村题材、少儿题材等被市场相对冷落的剧目,加大了关注倡导力度。
2005年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创作就有明显的进展,出现了几部很有光彩的剧目,如《美丽的田野》《圣水湖畔》《都市外乡人》等。“这些剧目的成功表明农村剧可以拍摄得富有生活质感、文化内涵,也可以拍摄得优美动人,而且农村剧的受众群完全可以拓展到城市。”王卫平说。但他同时表示,农村剧创作要上台阶,最关键的还是创作者要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深入生活、倾心创作,真正写出具有生活底蕴、艺术感染力的作品。
王卫平还透露,2006年将取消一般题材剧目前期投拍的审批,改为备案、公示管理。“一段时间内可能有制作单位不适应,但从长远来看,有利于建立较强的市场观念和意识,增强市场竞争力。鼓励竞争,有利于提升电视剧作品的品质。”
(责任编辑:苏美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