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厅的非吸烟区,陈建斌一屁股坐下,摘掉帽子,点起一支香烟。他两次让服务员给他拿个烟灰缸来,烟灰缸一直都没来,于是他抽了3根就停了。
《乔家大院》热播,扮演主角乔致庸的陈建斌知名度大增,但这个知名度毁誉参半。这跟他大学同班同学李亚鹏演完《笑傲江湖》之后的境遇很像。
大家都叫好,说明没演好
1990年,一列火车将14个人从乌鲁木齐拉到了北京。
1994年,一列火车将这14个人从北京拉回了乌鲁木齐。
这14个人里有陈建斌,有李亚鹏,有王学兵,有在《编辑部的故事》、《五魁》和《孔雀》中露过一脸的王兰,“还有别的没出来,还在水底下。”陈建斌说。
那一年,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只招收了14名学生,全部来自新疆,为新疆话剧团定向培养。毕业后,这14个人回到了新疆,大部分人把自己的行李留在了北京,作好了“北漂”打算。两个月后,大家都回北京了,只剩下陈建斌留在了新疆话剧团。
为什么他不走?“你要让我一个人背着行李到北京来租一个屋子开始混,开始漂着当演员,我做不到。”陈建斌低头想了一会儿,说:“我不是那种特别能混的人。比如说,你出去,跟人认识,跟人吃饭,喝酒,玩,然后认识很多人。比如说关系,打开局面,获得拍戏的关系,跟导演套近乎什么的。我不是那种人,我觉得比较缺乏这种能力。”在他看来,“李亚鹏就非常有社交才能。他就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出去干个什么事儿,他能给你张罗得特别好。他就是一个场面上的人,一个特别有亲和力的人。”
“不能混”的陈建斌在新疆话剧团待了将近一年,只有一个话剧本子找上他,“新疆话剧团想排一个话剧,给一个石油化工厂排的,那个厂出了钱。我拿剧本看了一下,就拒绝了,没演。”
然后他也开始想回北京———他喜欢的人、中意的事业、熟悉的环境都在北京。
在他最无所事事的那段日子,中戏的班主任何炳珠老师给陈建斌打来电话,鼓励他通过考研究生重回北京。
1995年,复习了两个月之后,陈建斌参加了考试,专业课和政治课得到高分,但“英语我一道都不会”。他的对策是,“不都是标准化答卷吗?我就BBBCCC这么填,但运气特别好,这么一填,分数就过了线。当然,这是一个很低的分数线。”
“在此之前,可能有10年时间,我们学校表演系是没有研究生的,没有人来考。”
他的导师就是何炳珠,他的研究方向是:表演理论和表演教学。
陈建斌的毕业论文题目叫《试论演员的理解力》,试图解释为什么有些演员的戏特别耐看的问题。陈建斌的解释是:这样的演员有学问,理解力和别人是不一样的,这样的表演就是特别有力量。他举例说明这种“有学问的影响力”——“他塑造了一个人物,你从人物后面看到影射的那个时代的背景,或者说影射的一大群人,甚至从他身上感受到中国人,感受到国家的民族性。”
在他的眼中,符合这个标准的中国演员有姜文、葛优、李保田等。“我觉得我正在奔这条路而去,这是我努力的方向。”陈建斌说。
“比如乔致庸,就是这样的一个角色。这样的人,都不是循规蹈矩的那种人,是破坏规矩的人。他的生命力特别的顽强,因为他的心特别的狂野,所以他要破坏这些规矩,他破坏的目的何在呢,他想建立新的规矩。”
“我真的不是一个疯狂的人,生活里面特别胆小,特别谨小慎微,而且喜欢呆在家里,不喜欢出去。但我演乔致庸,这个人完全相反,他这个人就是很疯狂,在家里是呆不住的,一次一次的出门,往外跑。”
陈建斌把自己对人生的看法和认识溶进表演中,演出来一个毁誉参半的乔致庸。
“做事情一定不能讨好别人,不能想着讨好所有人,这是做不到的。”面对众多观众的批评,陈建斌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
“要是这个人物出来的时候,是一面倒的,大家都说好,那就说明我没有演好他,我演的是一个假人!”陈建斌的声调一下子提高了很多,手里的火柴盒被他一下一下地墩在玻璃茶几上,脸也涨得通红。他以毕加索的画来当证据,“刚开始出来的时候,谁觉得是个好东西?争议是因为你对这个东西有了思考!没有争议,那个不叫艺术!”
那个地方叫碎叶,那么远……
研究生毕业之后,陈建斌留校当老师,如愿留在了北京。2002年调进了国家话剧院。
“我一直都在演戏,没有教课,我不愿担着一个教师的名声,而不做教师应该做的事儿。”
陈建斌已经很久没有演话剧了,他很怀念当年演话剧的那段日子。
“黄昏是我一天当中视力最差的时候,一眼望去,满街都是美女,高楼和街道也变了通常的形状,像是在电影里。”他念叨着《恋爱中的犀牛》的第一句词。
“这句话是我的口头禅。廖一梅受了这个启发,才和孟京辉捣腾这个话剧的。”陈建斌得意地说,“我倒是能经常提起来,孟京辉永远不会说的。因为他这个人,永远是向前看。不像我,走着走着还是会回头看看。”
“我现在有时去看孟京辉的话剧,哎哟那个场面那个大啊!一个大排练厅里有几十号人,各种配备齐全,旁边还摆着吃的,什么都有,这个宣传一弄起来,特别的大。跟我们一开始排话剧的时候,完全是两码事。”
陈建斌第一次见到孟京辉,还是在中戏读本科的时候,看了孟京辉导演的小话剧《等待戈多》,“我们这帮新生都傻了,完全看不懂”。后来读研的时候,孟京辉在看过他在学校演过的一个小话剧之后,第二天在操场上拦住了他。于是就有了陈建斌迄今为止还认为“最纯粹”的小话剧《爱情蚂蚁》。直到今天,他还觉得“很光荣很自豪”。
这部《爱情蚂蚁》是中戏的戏剧研究所投了1万块钱拍的,整个剧组包括男女主角、导演、音乐和灯光师加在一起才5个人。这1万块钱,租场地和布景各一半,就1分都剩不下了。这5个人每天吃饭是轮流自己掏腰包。就这么演了十来场,反响还不错。
“当年排话剧的时候,话剧没有市场,没有观众,我们要培养观众。”陈建斌说,“就像种地,一开始的时候要土法上马,让观众喜欢,有这个兴趣了才会两次三次进剧场来看。而现在这个时代,地已经熟了,你随便撒点种子,‘啪’就能长出来,你就会有收获。”
后来,陈建斌不想演话剧了,他说原因是没有合适的本子,没有合适的人物,没有志同道合的班底。“现在的话剧,都是商业话剧,追求很多人来看,在非常大的剧场演,强调明星效应。从排练开始就炒作起来。我要想引起大家的注意,干吗不去拍电视剧呢?”
于是他就去演电视剧,一出来就演中年男人。除了本科期间用来练兵的那部《牛肉面的故事》,陈建斌演的第一部电视剧是1999年的《我亲爱的祖国》,“1999年我都29岁了,已经不可能再去演年轻的角色。”
演了7年电视剧,陈建斌拿过“飞天”和“金鹰”两个电视剧奖的表演奖,被定位成一个不错的电视剧演员,但很多人还是怀念他在孟京辉话剧中的激情和张力。有网友不客气地说,“看到他不停地扮演着没完没了徘徊在婚外恋边缘的中年男人,生生让大陆的三流导演和编剧们给糟践了。”
“真正的话剧奖,文华奖、梅花奖,我都没拿过。”陈建斌说自己还是想演话剧。
陈建斌现在最想演的是李白。一次他在横店拍戏的时候,走在田间黄昏时候仿古的街道上,好像梦回唐朝了。“你说,李白喝醉了,倒在一个小酒馆里面,半夜突然间睁开眼睛,一灯如豆,一个小伙计正在关门,周围一片漆麻麻的黑,李白那个时候是什么心情哪,我就在想,他想不想家啊?”
陈建斌心目中的李白,和他一样,从遥远的西边来:“李白出生在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那个城叫托克马克,历史书上叫碎叶,那么远……”
“他当时一定很惆怅,一定很悲伤。如果我去演李白的话,我就要从这个方面入手,给你演一个你们没有见过的李白。”
“我想演李白忧伤的时候,演想家的李白,演害了相思病的李白,演惆怅的李白,很痛苦的李白,挣扎的李白。我想演那个一辈子都想回家,但是始终没有回去的李白,我想演一辈子都想实现抱负,但是一辈子都没有实现的李白,所以他才会水里捞月,然后淹死在水里。”
(责任编辑:微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