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因《断背山》跻身奥斯卡最佳导演的行列。不过,许多人对他上一次扬名奥斯卡的作品《卧虎藏龙》更铭记于心。近期,一部关于《卧虎藏龙》原小说作者王度庐的《王度庐评传》正式问世。上海东方早报记者采访了这部评传的作者,同时也是王度庐先生的学生徐斯年教授。 从他的观点和角度,剖析了当初李安改编《卧虎藏龙》的成败得失。
东方早报:您觉得李安在《卧虎藏龙》的改编中,做得最成功的是什么?
徐斯年:我个人最欣赏的是两点:第一,他把自己对《宝剑金钗》(王度庐的另一本小说,以李慕白与俞秀莲为故事主角)的情感体验,非常巧妙、相当得体地融进了电影《卧虎藏龙》之中,于《卧虎藏龙》中给观众留下了相当深刻的印象。其次,李安用电影语言叙述了一个有声有色的《卧虎藏龙》故事。小说是缺乏这样直接、这样丰富的视觉冲击力和听觉感染力的。大陆的有些电影作品给我的感觉是“不会叙述”,李安的《卧虎藏龙》则显得十分清晰、流畅。
东方早报:您曾经提过,李安是在用一种“世界话语”阐述《卧虎藏龙》,能够具体解释一下您在电影中看到的“世界话语”吗?
徐斯年:简单地说就是好莱坞式的电影语言。我认为西方的话语霸权有其“垄断性”乃至“排他性”,但是他们在电影艺术方面的成就属于人类共同的文化财产,中国人应该学习它。刚看到香港《亚洲周刊》的一篇文章《〈断背山〉征服西方高峰》,其中说到李安的《卧虎藏龙》,是“以西方人的眼界把中国的武侠片与好莱坞的西部片与歌舞片结合,将武侠片的剧情融会贯通西部片追求自由的个人主义,再用歌舞片的叙事手法和场面调度,拍成一部令美国观众觉得既亲切又神奇的破格之作。”
东方早报:除了电影结局部分,电影对小说改动最大在哪里?
徐斯年:电影里青冥剑一出,天下将如何如何,这样的话语不是王度庐话语。我觉得作为改编作品,电影《卧虎藏龙》最令人遗憾之处,便是把王度庐“金庸化”了。不是说金庸风格不好,而是说那不是王度庐的风格。还有,罗小虎和玉娇龙在大漠里的那些“阿拉丁风味”的绚丽场景,也和原著相差颇大。
东方早报:《卧虎藏龙》之前,中国的武侠电影从来没有在好莱坞引起共鸣。您觉得,如果导演不是李安,换作其他香港或者内地导演,有可能导演出这样一部《卧虎藏龙》的电影来吗?
徐斯年:我想,香港或内地的其他导演,总会也有拿奥斯卡奖的时候,但是,任何优秀的艺术家或艺术作品,都只能是“这一个”。我很注意一则报道,说《十面埋伏》落榜的原因,不在于视觉效果不如人,也不在于制作够不够“大”,而在于评委们觉得“看不出主题”。我有一种感觉,现在的武侠片,似乎都在走“古龙路子”,每句话都要蕴含“哲理”,“玩深沉”。这种风格初看新鲜,成为套路就空洞了。个人以为,武侠文艺还是得写“江湖”,写人性。
东方早报:您对电影《卧虎藏龙》里哪个角色最欣赏?哪个演员的演绎更接近王度庐老师笔下的人物?
徐斯年:个人最欣赏的角色是俞秀莲,当然也是因为杨紫琼的演绎乃至她的服装、化妆等,都更接近王老师笔下的人物。周润发能把李慕白演绎成这样,也很不俗,但是电影里的这个人物离小说的原型太远,小说里的他没这样“好”,也没这么“伟大”。
东方早报:现在李安导演开始筹备《卧虎藏龙》续集,您会对他有怎样的意见和建议?
徐斯年:我的建议是:切勿把李慕白写成“高大全”。如何用好莱坞式的电影语言表现王度庐风格,可能更具挑战性———我也比较偏爱《宝剑金钗》,觉得它更具“王度庐风格”,而这部作品最吸引人的地方,我以为即在“武戏文唱”,不知李安先生是否认同。 (责任编辑:ageh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