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继陈独秀之后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人。
他到过苏联,见过列宁。他将《国际歌》翻译成中文。他主持召开了八七会议。他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他和鲁迅一起领导了上海的左翼文艺活动,时人誉为“文坛双璧”。
毛泽东是这么评价他的:在他生前,许多人不了解他,或者反对他,但他为人民工作的勇气并没有挫下来。他在革命困难的岁月里坚持了英雄的立场,宁愿向刽子手的屠刀走去,不愿屈服。他这种为人民工作的精神,这种临难不屈的意志和他在文字中保存下来的思想,将永远活着,不会死去。
鲁迅是这么评价他的:中文俄文都好,象他那样的,我看中国现在少有,真有才华,真可佩服!翻译文艺理论这类文章,能如秋白之清楚者,中国尚无第二人,单是如此,就觉得他死得可惜。他若不死,翻译葛葛里《死魂灵》,是极相宜的,即此一端,即足判杀者罪大恶极。
丁玲是这么评价他的:他是酷爱文学的,而他对他后来毕生从事的政治生活,却认为是凡间人世,是见义勇为,是牺牲自己为人民,因为他是韦护,是韦陀菩萨。
他是这么评价自己的:韦护就是韦陀菩萨,他最是嫉恶如仇,他看见人间的许多不平就要生气,就要下凡去惩罚坏人。
1935年瞿秋白在福建长汀被国民党逮捕,后被杀害,被害前写下《多余的话》。《多余的话》是瞿秋白的心灵史,他的勇于自我解剖,中共党史尚无二人。
该剧围绕《多余的话》展开情节——围绕瞿秋白发生在内心的革命展开瞿秋白短暂却又异乎寻常的一生——集政治与文学、革命与恋爱、荣与辱、褒与贬于一身的一生:他与王剑虹和杨之华的爱情,他与鲁迅和丁玲的友情,他对于文学的理解,他对于政治的见解。
他唱着《国际歌》走来,他把《国际歌》唱得象情歌一样好听。
除却生死,别无大事。他生也从容,死也从容,这份从容,叫人感动。
写瞿秋白,参生与死。活着的总得为死去的做点什么吧?
(责任编辑:王晶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