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前些天濮存昕才在媒体上感慨人艺现在的情况就像一锅难熬的粥,但专业话剧团体的境况艰难却并没有导致话剧市场热度的降低。跟专业团体感慨好剧目难出,经营难以进行比较,因为没有后顾之忧,只做一次就散的明星话剧市场倒是红红火火,给话剧市场添了难得的热闹。
影视明星上话剧演技回炉过戏瘾
舞台的魅力永远无法被影视所代替,在舞台上,演员是直接跟观众交流,而在影视剧里,面对的都是冰冷的镜头,演话剧是对演员心灵的一种净化。
话剧市场一度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达到了鼎盛,但上世纪90年代以来,话剧的萧条给从业人员带来了不少冲击。电视剧的兴起更是将许多舞台演员拉进了电视剧的潮流之中,节奏更快、经济利益更大的诱惑使得大多数的演员都脱离了话剧舞台,进入了电视剧市场,当然,还有电影市场。包括濮存昕、梁冠华、杨立新、宋丹丹、朱旭这一批人艺的演员,都下了影视剧的海。而对年轻一代的戏剧学院毕业的学生们来说,尽管分配的可能是话剧院,但也直接就跟影视挂起了钩,比如袁泉、朱媛媛、徐铮、辛柏青等。
但舞台的魅力永远无法被影视所代替,对一个舞台演员来说,在舞台上表演是直接跟观众交流,而影视剧,面对的都是冰冷的镜头。曾在明星版《雷雨》中扮演鲁贵的老演员雷恪生的一段话可谓最有代表性,去年在《雷雨》的排练场上,他对记者说:“话剧是最过瘾的,这一点影视作品没法比。因为话剧是跟观众直接进行现场的交流,火候拿捏得当的演员,就能让观众哭,能让观众笑,而且要大笑就大笑,要小声乐就小声乐。而且,话剧的演出空间很大,影视剧受导演限制,你觉得想这么演,导演说不行,要按他的,有时候你想调整一下再来过,导演说行了,就过了。可在舞台上呢,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演。有时候演员在台上,觉得怎么好就怎么演,导演有什么意见,也只能下来说了。”
而回归到话剧舞台上演《新北京人》的刘威也说:“我心里是倾向于话剧的。因为话剧不允许你带着思想的杂质去创作。而在拍电视的时候,感情是割裂的,况且现在一些拍电视的演员只是走个过场。演话剧则是对演员心灵的一种净化,洗去我们心灵上的污秽。每过几年,我就想演话剧,只有在舞台上,你才能发现自己在表演方面的差距,你才能不断进步。”
Fans争睹明星貌买票进场票房高
明星加入话剧的阵营里无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话剧市场的升温,明星就是硬道理,明星版话剧也可以称为商业剧,而且商业剧更应该讲究艺术质量。
因为舞台的魅力,所以没有一个影视明星能够抵抗话剧的邀请。尽管舞台剧的报酬比他们在电视剧上的收入要低得多,但一到话剧舞台,他们就不再计较报酬。上海著名制作人叶惠贤和陈薪伊从2001年起就一直在共同打造“明星话剧”系列,包括明星版由陈红等主演的《家》、由倪萍等主演的《霓虹灯下的哨兵》,由凌蜂和杨昆等主演的《七十二家房客》,由潘虹、濮存昕等主演的《雷雨》等,几乎都是全明星的阵容,按说从档期和演员的收入以及分主配角方面并不是很好操作,但一直能够进行下去的原因就在于明星们都将话剧演出看作是演技的最大考验,因此可以放弃很多利益和包袱投入到舞台演出中。倪萍在《霓虹灯下的哨兵》中的演出只有几千块钱的劳务费,而《雷雨》中濮存昕、潘虹等8个主演每个人只有1万块钱的出场费。
而2005年的明星话剧除了《雷雨》之外,由刘晓庆主演的《金大班的最后一夜》、王姬主演的《生活秀》、刘若英主演的《她从海上来》、袁泉和刘烨主演的《琥珀》、陶虹和徐铮主演的《最后一个情圣》等,都引起了很大轰动;而今年一开年,梁家辉主演的《倾城之恋》和斯琴高娃的《月牙儿》就掀起了热潮。明星加入到话剧的阵营里无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话剧市场的升温,从接受方面来说,明星话剧所受的关注度也非常大。媒体的大力宣传自不必说,观众对明星们的热情,也导致了话剧不再只是小圈子里的部分热爱话剧的人的所爱,而将其变成了全民性的演出。叶惠贤制作的几台明星话剧一开始只是在上海演出,后来从《雷雨》开始便开始全国性的演出,在广州、重庆等地都掀起了炒票热潮,而在重庆高达1280元一张的头等票,也创造了话剧演出的高票价纪录。刘晓庆的《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同样在全国巡演,尽管在影视剧中刘晓庆已经不再是当红明星,但她所到之处依然火爆异常,在一向卖不出高票价的广州,《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创下了880元的纪录。
对明星们的票房号召力,叶惠贤是最有发言权的。他说:“明星就是硬道理,明星版话剧也可以称为商业剧,而且商业剧更应该讲究艺术质量,像百老汇的戏,它就是商业剧,并且有很高的质量,所以才能卖钱。明星版话剧是时代的产物,大家为了见见明星偶像,那就必须买票去剧场。”也正因为这样的原因,叶惠贤打造的明星版话剧都在赢利,《七十二家房客》有70多万的利润,《雷雨》在上海大剧院首演的时候虽然赔了,但在巡演的时候每一场都有2万元的利润。
热闹之后归平静话剧出路在哪里
用明星剧培养话剧观众,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明星只是舞台艺术的一种表达手段,不应成为决定性因素,话剧走明星演员这条路,总有一天会走到死胡同尽头。
无论是明星版的话剧还是明星主演的话剧的热闹上演,无疑都在培养话剧观众和拉动话剧票房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凭借着明星话剧,就能将日益萧条的话剧市场救活吗?专业话剧团体的一派迷茫,濮存昕和梁冠华日前在媒体上所表现出的对话剧“大户”人艺前景的担忧,对剧目问题、人事问题、体制问题的担忧是不是在明星话剧面前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呢?
曾经执导《纪念碑》、《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和《死无葬身之地》的话剧导演查哲明的看法就很不乐观,他并不置疑明星话剧对话剧市场的拉动作用,“但用明星剧培养话剧观众,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这不是争取话剧观众的真正途径,做明星剧时,普遍对经济、名利效应的考虑比较多。我不排斥话剧舞台上出现影视明星,但说到底,明星只是舞台艺术的一种表达手段,不应在争取话剧市场效益方面成为决定性因素。我相信话剧走明星演员这条路,总有一天会走到死胡同尽头。”查哲明的话也许有点过,明星话剧只不过是在市场化的今天应运而生的一个品种,应该允许有多种形式的话剧产生。但如他所说,明星话剧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无疑是对的。叶惠贤的明星版话剧在剧目上只是经典重排,而且由于演员阵容的全明星化,要全部集齐在一起也不容易。因此这当中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剧目没有创新,二是全国巡演难,明星回炉只是短期的,大多明星版话剧最多也只能在几个城市演出有限的场次。而明星主演的话剧班底都是一次性的,没有人事、体制等等一大堆幕后问题的拖累,因此,要将明星话剧作为专业话剧的唯一出路,无疑是行不通的。
(责任编辑:阿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