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认为,《霍元甲》实际已超越了电影本身,而成为李连杰人生感悟的一个载体。李连杰从第一部影片《少林寺》开始,一直处于一种真实自我的失语状态,不管他用不同的容貌与形象显影于镜头中,他实际上仍是导演演绎自己理念与理想的一个符号。 这正是李连杰出道以来一直感到负屈与失望的源头,而这种失去自我的最高巅峰,更为强烈地表现在他投奔好莱坞之后,因为在好莱坞电影镜头中,他已失去了东方文化语境,他显示出对电影本体的陌生与肤浅。从一个武术演员步入影视圈,他还没有意识到武术的真正底蕴,即使到了被称为黄金巅峰时期,他依然觉得与导演有貌合神离之感。 诚然,作为一种文化意义上的交流。李连杰去好莱坞是无可厚非的,他是继李小龙之后的又一个被西方观众所认可的功夫明星。但是,东西方的文化固然有相通的一面,也有衍生于本土文化所无法替代的一面。尤其是有着东方本土文化特点的功夫,是带有很深厚的文化内涵的,这种内涵在西方的影像上却无法体现出来。《卧虎藏龙》是有关武术电影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下的一次成功。这种成功是李安在谙熟了东西方文化之后的一次升华。可是,作为演员的李连杰无法完成,也不可能完成这种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对武术准确的表达。他要完成的,不过是不了解东方文化的好莱坞导演所要求的速度感和动作感。所以,在功夫泛全球化的时候,一些被西方观众看好的东西,却不被东方观众看好。这种所想与所为的巨大落差,突出表现在李连杰对暴力的发自灵魂的厌倦上。在好莱坞电影里,李连杰无一不是作为一个暴力的打手形象,这与东方文化的后发制人的道德准则是背道而驰的。 基于此,李连杰渴望重新回到东方文化环境里,用东方的文化理念,来支撑他这张东方人的脸所演绎的故事。可以看出,好莱坞电影里对暴力的强化,促使李连杰渴望回到《霍元甲》中去疗治自我内心的失衡。《霍元甲》中所张扬的理念,并没有标新立异的突破性。李连杰称:“霍元甲在90多年前曾经提出学武有三种境界:一种是手中有刀,心中有刀;一种是手中无刀,心中有刀,而最后一种是手中、心中都没有刀。我觉得暴力不是解决问题的手段,最关键的还是信念。我用自己42年的感悟来拍。”它不仅仅是一部纯粹的武打功夫片,更承载着阐述武术目的,武术精神的现代文化品位。 值得注意的是,李连杰施加于新片的理念是重拾东方文化,体现出他的回归。一张黄色人的脸,如果不赋予一个东方人的文化环境的话,那么只能是一个脱节的乏味符号。而李连杰抱着背水一战的勇气,重新在中国文化的题材中,扶正他在好莱坞电影中无法树立的形象,则体现出他的超越。对此,我们有必要给以鼓舞的掌声。 (完)■姚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