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影市因为有陈凯歌新片矢志打破纪录的决心而造成一片欣欣向荣的假象。 2002年的《英雄》,2003年的《手机》,2004年的《十面埋伏》《天下无贼》和《功夫》,都使国产片在每年票房数字上得出一个不错的成绩。人们大可振振有辞:谁说中国电影市场不景气呢?请看看数字! 但影市复杂,要重返昔日光辉岁月,是单靠几部大片就能支撑得了的吗? 回首2005年。情人节春节档的几部爱情片都遭遇滑铁卢,像《美人依旧》,像《鸳鸯蝴蝶》,都极不理想。徐静蕾自导自演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还好些,但依然不是市场上渴求的主流。 一直到《头文字D》和《七剑》的公映,票房才算热爆,10月份成龙的《神话》,收入亿元,总算盖过《长恨歌》带给我们的失望。然后到了12月陈可辛的《如果?爱》率先播出,《无极》紧接其后,再加上《情癫大圣》,成绩亦不俗,今年的总票房,才算达到指标,不输去年。 但这是我们要求的成绩吗?一年就那么几部名牌作品,支撑大局,其他中小型影片,全部失败,观众选择性捧场,只要不进入视线范围内,只要缺少“假大空”的吹嘘,只要宣传稍微怠慢,老百姓依然却步,电影院生意,依然惨淡! 看张艺谋的《千里走单骑》,一片好评,但缺乏明星效应,生意就不见起色;看黄建新的《求求你,表扬我》,维持水准,又拿了几个电影奖,被冷待就被冷待;其他像彭小莲的《美丽上海》,同样惨淡;深受学生族喜爱的《独自等待》,公映收入亦不见好。 电影已成为一种得和失的游戏,没有和局。要不就赢,要不就一败涂地,没有中间,没有妥协之道。 今年本来值得一提的绝对是贾樟柯和王小帅的浮出水面,两位专拍地下电影的健将终于被官方认可,本来是好事,《世界》和《青红》,也在外国影展中扬名,但回到家里自己的影院公映,就是没有自己人捧场。 和香港地区的合作,一些有水准的合拍片亦未见赚钱,像尔冬升的《早熟》和《千杯不醉》,听说就要亏本。 将《黑社会》改名为《龙城岁月》,以引进片形式安排上映,这案例反获得香港业界参考,说不定是另一种方向出路! 2005年没有什么大悲大喜,没有太大的激情,也没有太多的失望,在平淡和预期中过去。2006年,我们又可以期待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