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王润通讯员孙丹)昨天下午,台湾相声界的中流砥柱、《相声瓦舍》的两位创始人———冯翊纲、宋少卿,在解放军歌剧院和北京观众见面。喜欢《相声瓦舍》的朋友过两天还可以在相声小品大赛的电视转播中看到他们的身影。他们以迎奥运学外语为主题的相声《外语教授》用汉语演绎各国语言的特点,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原来,相声,也可以这样说。
在大陆,从事相声表演的大多是专业的相声演员;而在台湾,最红火的是一些和戏剧相关的演员创作表演的“相声剧”。《相声瓦舍》的冯翊纲、宋少卿就都是戏剧专业出身。团长冯翊纲是台湾国力艺术学院戏剧艺术硕士,目前在戏剧系执教,因为长期在相声方面的贡献还获得过台湾十大杰出青年薪传奖。宋少卿也毕业于戏剧系,之后进入影视媒体工作。目前,两个人都活跃于相声舞台,进行了大量创作和演出。一年两个档期,平均演出100余场,每场的售票纪录均不低于95%,成为台湾相声复兴的重要力量。他们的作品主要有《相声说垮鬼子们》、《张飞要出来了,别害怕!》、《状元仿真考》、《大唐马屁精》、《东厂仅一位》、《笑神来了谁知道?》、《影剧六村》。
在昨天的见面会上,相声爱好者们就相声剧大量使用戏剧元素这一特点提出了许多问题。讨论过程中,两位演员为了更清晰地表达观点,不时随手拈来一段相声片断当场示范,使得现场一直笑声不断。
冯翊纲身材高大,声如洪钟,回答问题时,时常插科打诨,不失相声演员本色。他反复强调,目前盛行的对于“相声剧到底是相声还是戏剧”的争论,根本没有意义。在他看来,相声就是一种“形势简单的纯喜剧”,与戏剧从未分开过。
他的搭档宋少卿身材瘦小,说话慢条斯理,而且喜欢蜷缩在沙发中,与他在舞台上极具爆发力的表演风格截然相反。他觉得北京与台湾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土壤,而相声恰恰是一种跟随土地的艺术,他很想看到,他们在台湾成长的相声剧,也能够在北京得到共鸣。
作为相声名家常宝华的关门弟子,两位演员其实都是北京的常客。宋少卿说,到了北京,就像北京人听天津话、东北话都觉得是小品一样,他听北京人说话“就觉得每个人都在说相声”。而冯翊纲对北京最深刻的印象是“吃”,炒疙瘩、炒肝、茶汤等北京小吃,都是他眼中的美食。他们表示,只要北京方面有市场、有舞台,他们就一定会来北京演出。
资深戏剧制作人袁鸿昨天也出现在现场,他评价《相声瓦舍》的相声讽评犀利,文化含量很高,尽管现在多数人只能通过网络和影碟接触到他们的相声,但是他们无疑正在为大陆的文化界吹来一股清新的相声之风。台湾相声剧,让很多人突然意识到,相声,原来还可以这样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