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多多关照《千里走单骑》艾涛/摄 |
卖萝卜的和种萝卜的 艾涛/摄 |
拍部电影讲述父子情深 对待女儿只得自我检讨
明天,张艺谋与高仓健的圆梦之作《千里走单骑》就要在各大影院上演了,正如之前制片人张伟平所说的:“如果连张艺谋的艺术片都没有好的票房,那么中国其他导演的艺术片就更没有人投资了。”这部承载了中国观众太多期待同时又身负重任的艺术片,又将有什么样的票房表现呢。记者近日专访了张艺谋。
高高在上的张艺谋
谈发行,就像种萝卜和卖萝卜的
记者(以下简称记):这个贺岁档可谓强手如云,竞争惨烈。前几部电影都显得来势汹汹,你对自己的电影有什么样的预期。
张艺谋(以下简称张):我是个完全不懂发行的人。听专业人士说,贺岁档已经是中国最好的档期了,那么我们就选了这个档。可能是巧合,大家都青睐于这个档期,所以就造成了扎堆的情况。我想这也是好事,说明中国电影市场做大了,类型多了,观众可以选择的余地也大了。如果让我预计票房,我很不内行,有很多专业人士,他们的说法会很准。《千里走单骑》毕竟是部文艺类的影片,所以我当然很希望它能多卖钱,很希望有更多的观众来看,我希望它能创造一个在文艺类型当中的高票房。
记:您的几部电影在宣传推广方面都是屡出奇招,《英雄》的包机、《十面埋伏》的大型晚会、丽江的脱口戏,这些想法都是您的吗?
张:都是张伟平想的。我觉得在发行上,新画面真的是很用心、很下本?熏也很豁得出去。我老说这个比喻就是,拍电影的和卖电影的就像种萝卜和卖萝卜的,卖萝卜比种萝卜还重要,不会卖,萝卜就烂在家里了,会卖吧,萝卜种得不好也能卖出去。在中国,卖萝卜的水平、方法和观念一直很弱,我们必须会制造热点,提起观众兴趣,刺激观众心理,必须要让观众对电影有兴趣。
谈奥斯卡,
中国电影也不一定需要它
记:奥斯卡奖和票房您更看重哪个?
张:一个作品完成以后,观众喜欢不喜欢,我们在作品中倾注的心血能不能得到观众的认可,跟我们有没有共鸣,对我们来说都是创作最主要的目的?熏所以观众的认可绝对是第一位的。观众认可了,票房自然也就有了,我想在现在商业社会,没有不在乎票房的导演。对于奖项,要说我特别不在乎那肯定是假的,它至少可以提升观众的关注度,可以提升导演的地位。但是从内心来讲,奖项是无法预测的,而且是无法去设想的,你拍电影的创作,你投入创作情感的时候,是完全不能想那个的。对于奥斯卡,我觉得中国电影也不一定需要这个奖项,但是它对于宣传这个电影,它对于提升中国电影的关注度是至关重要的。我是欢迎每一部能在国外有竞争力能获奖的影片,如果我们有一天在全世界的奖项中,每一次都有中国电影的身影,那是非常好的。
谈商业片,
我和大家一起与时俱进
记:最初你一直走的是艺术片路线,但从《英雄》开始可谓把商业电影做到极致,究竟是什么促使你这样的转变?
张:其实我一直不排斥商业,15年前,我国每一位导演都是不屑于谈商业的,而20年以前,甚至连商业两字都不存在。到了今天,每个导演都把市场、票房、体制、电影产业链之类的放在嘴边,我是和大家一起与时俱进的。对于投资人来讲,他一定是要赚钱的,导演如何让投资人信任?这是要从一点一滴开始积累,你要靠自己的能力证明你的价值。其实,国外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一些年轻导演一开始都拍小制作低成本,突然在一个作品中凸现了强大的投资潜力,投资人马上一窝蜂地冲上去。所以只要一个导演努力工作,把心态放好,真的去钻研自己的业务,不管拍什么样的制作,只要在作品中展示了你的作品的价值,肯定会有投资人找上门来。
谈《无极》,
与之PK至少对票房有好处
记:你和陈凯歌师出同门,又都在国际上获了大奖,这次贺岁档好像变成了《无极》和《千里走单骑》的PK,你自己怎么认为?
张:《无极》我还没有看,不能做什么评价。大家把这两部电影放在一起讨论,我觉得是好事,会引起大家的注意,这至少对票房有好处。但我自己根本不往这儿想。因为我觉得拍电影,你去跟谁竞争啊?跟谁比啊?全世界有这么多导演、这么多电影,你把目标放在一个人、一部作品上,实在是很可笑的事情。
平平常常的张艺谋
做父亲?熏我不及格
记:《千里走单骑》讲述的是父子亲情,前不久您的女儿也结婚了,那您觉得当个好导演容易一点还是当个好父亲容易一点?
张:其实两个都不容易,但相比之下,好导演更难吧,尤其是到大家公认很好的程度。再说好父亲在生活中比比皆是,谁又不是好父亲呢?不过从我的标准来看,我当然算不上是好父亲,如果让我给自己打分,我肯定不及格,因为我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很少去关心到自己的女儿,我热爱电影,所有的喜怒哀乐全给了电影,很少留给她。生活中有很多做得不太好,做得不够。
当儿子?熏我很惭愧
记:作为儿子您觉得您合格吗?
张(沉默):说起来真的惭愧,在首映庆典的脱口秀表演上,我讲了一下我的父亲,那也是被逼无奈。我父亲很少打我,但我记得有一次很深刻,那是我小时候,正处于困难时期,我们家吃面条,但我很淘气,不小心把碗给打破了,我父亲就打了我一巴掌。后来奶奶还怪他打得太重,不过那次给我的印象很深。我小的时候很乖,但长大了以后,我觉得倒做得不好了,因为长年不在家,没有能够经常陪父亲,但父亲却一直关注着我,他甚至剪下所有关于我的报纸消息,其实他不支持我做这行的。
信报记者 宗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