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每年年末的贺岁片比作一次全民派对,那么电影《无极》无疑是今年的主角之一。这部陈凯歌炮制了三年的巨制,前晚终于与全国老百姓见面,并且首映票房一路飘红。它还将代表中国电影进军金球奖与奥斯卡。
这两天的观众席上,看官反应林林总总。大片主义者欢呼:“富含哲思、场面宏大、制作精良!”有娱乐精神的咂咂嘴:“这电影比周星驰的片子还发靥,笑得我噎过去。”小学语文老师则很职业地定性:“这是一篇议论文。”比较老实的则回了半天神,缓了口气疑惑地说:“没怎么看懂。”小姑娘在底下尖叫:“张东健,张东健、谢霆锋、谢霆锋……”
专家意见:一曰仪式,一曰调侃
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内行们看出的门道是这样的———与陈凯歌导演比较熟的我省知名影评人王文宾客观评价道:“这个片子比较复杂。凯歌拍片子都喜欢有个非常大的构架,这次也不例外,比方信任啊,轮回啊,爱情啊,生与死啊,只是这次,他改变了自己的思想呈现方式。当然,这种改变并不是很成熟,希望与接受之间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不过王文宾认为,电影在根子上是一种仪式,就像我们参加一个盛大宴会,宴会上的菜是否好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参与了这种仪式。凯歌的电影就提供给我们这种仪式,前期的宣传、三国明星阵容,那都是仪式的预告,而去电影院,则是完成一种仪式。从某种意义上,那也是一种时髦和潮流。如果今天我没去看《无极》,我就觉得自己没赶那场时髦,非常落伍,呵呵。多元宽容度和多元观众反应是种好现象,从英雄到无极,我觉得这样众口议论很好。”
另一位门内汉、我省电影协会副会长马风则认为《无极》的商业化倾向非常明显,但同时陈凯歌又改不掉他最喜欢的深沉哲学思考。“于是他思考了,却将这思考放在一女人三男人的故事构架上,不免有点单薄。但是作为一个大片,音响、明星、爱情故事、宏大场面,全部具备,也就可以了。如果我是个普通观众,这部《无极》,冲着陈凯歌的名一定会去看。但是如果陈凯歌一次又一次地这样调侃我,我就不能保证一直支持他的票房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