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女友说她曾经因看了影片《时时刻刻》而抑郁了好久。的确这部片子能给人压抑的感觉,三个生活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敏感女人对生活的领悟以及各自的寻觅、挣扎,都仿佛蒙着一丝死亡的面纱,灰色调子的音乐、语言、画面……甚至在“我要自己去买花”的引导下,买来的艳丽鲜花也仿佛含着沮丧,花——被很多人拿来形容女人,这部片子里的女人是压抑沮丧的,所以花也是沮丧的。 相之于女友的观后压抑,我好像有点没心没肺,片中自杀的或想自杀的人有好几个,我好像一点也不受影响,觉得他们毕竟是要死的,死了也许更好。我也非常赞同某人的观点,其观点大致可以总结为:该片对人物心理的洞察仿佛心理医生的偏执,触及到太多病态心理,变态反而等同于常态,选择死亡的理由如同选择生存一样。 我不为片中人难过,因为片中,弗吉尼亚·伍尔芙说的很有道理:“必须有人死,其他人才能更珍惜生命的价值。”弗吉尼亚,这位女性主义的先驱人物在片中还有很多令人叹服的言论,如“一个人不能靠躲避生活来寻找宁静”,“要直面人生,懂得人生是什么,热爱人生,不管它是什么。最终要了解它。然后才能放弃。”弗吉妮娅最著名的作品是《一个人的房间》,讲求的是女性的解放,这是该片的一个隐藏主题。 结合所认识的人对该片的观后感,我总结出想要懂得欣赏此片必须先了解一位女性——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历史上的伍尔芙和她的姐姐范奈莎是英国文人圈子布鲁姆斯伯利的中心人物。弗吉尼亚·伍尔芙(1882-1941),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一说到意识流,这个人的神经就一定敏感到极点、心灵感受值又颇高,还有些奇特经历)。 1882年1月25日,弗吉尼亚出生在英国伦敦海德公园门22号。其父是文学家兼评论家,弗吉尼亚自幼受到父亲影响,她的许多作品都与早年经历有关。她的母亲生有3个孩子,继母生有4个孩子,这个9口之家、两群年龄与性格不合的子女经常发生矛盾与冲突。 弗吉尼亚一生中多次精神失常,母亲、父亲相继病逝,是她难以承受的打击。她的小说《达罗威夫人》中即充满了对病态幻觉真实生动的描绘。 她和伦纳德·伍尔芙(政治家和经济学家)的婚姻,使她的生活与文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若无伦纳德的帮助与支持,她也许成不了伟大的作家。她少女时期遭受过精神创伤(同父异母的兄长奸淫过她),使成人后非的她常厌弃甚至拒绝性生活(并有不可抑止的同性恋倾向),更不愿生儿育女。丈夫尊重她的意愿,和她保持着没有性爱的夫妻关系。 弗吉尼亚把艺术看得高于一切,每完成一部作品她会出现病兆,性格多变的她内心非常痛苦、饱受煎熬。当然同样饱受煎熬的也有她的丈夫——那个十分珍惜她的男人。弗吉尼亚患病期间,丈夫对她体贴入微。然而,1941年3月28日,再也无法承受压力沮丧、严重抑郁症患者弗吉尼亚还是写了遗书,投河自杀。 影片将弗吉尼亚、劳拉(朱丽安·摩尔扮演)、克莉莎(梅丽尔·斯特里普扮演)这三个聪明灵气且容易走偏的女人的心路历程进行剖析,讲述的是女性的自我认知。其中,劳拉选择了离开而非自杀,是她超脱小说《达罗威夫人》自杀倾向带给她的影响后,获得的更高一层的感知。这也许是导演的高明之处。 片中,弗吉尼亚对来访的画家姐姐范奈莎说:“我可能要杀掉我书中的主人公。”是的,她没杀掉曾经的达罗威夫人劳拉、现代纽约达罗威夫人克莉莎,她杀掉了劳拉的儿子、克莉莎的前男友理查德。弗吉尼亚说过——死的应该是那个诗人,理查德恰好是个诗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