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的文艺片《千里走单骑》正在一片火热的宣传中,制片人张伟平又成了媒体上的新闻人物。当初,一方面是《英雄》和《十面埋伏》票房上获得了巨大成功,另一方面是张伟平高调的行事作风,曾招来了不少人的误解。而专注做事的张伟平不管这些,以他一竿子到底的个性,敏锐智慧的头脑,敢想敢做的创新作风,在中国国产电影的发行营销路上行走得愈加遥远。现在,要将平民精神贯穿到底的丽江首映式备受人们期待,张伟平的信条还是:要么不做,做,就和别人不一样,做就做到最好。他说,更重的期待是电影。
记者:《千里走单骑》是你和张艺谋的第几次合作,这部片子有哪些创新?
张伟平:我和张艺谋认识已经十几年了,我是电影的门外汉,我以前的生意和电影没有关系。我和张艺谋在电影上的合作是从《有话好好说》开始,到今年的《千里走单骑》已经合作了七部电影了。《千》是张艺谋艺术水平很高的一部艺术片,虽然是张艺谋和高仓健十年的圆梦之作,但是他的故事是张艺谋和几个编剧用了五年的时间磨合出来的。这部电影除了高仓健以外,没有明星,全是非职业演员,是一个真诚的故事,很朴素,比较《英雄》和《十面埋伏》,《千里走单骑》技术上简单多了,故事上丰富多了,一环套着一环,丝丝入扣,每一脚你都会有不踩空的感觉。风格上很写实。
记者:《千里走单骑》12月16日在玉龙雪山脚下举行全球首映式,从《英雄》和《十面埋伏》的全球首映庆典,你开创国产大片“事件性营销”之先河,达到“全民关注”的巨大商业效果,现在很多国产大片都在仿效这个把蛋糕做大的模式,你认为一部电影的创新是否不仅仅是在制作上,还要有发行上的创新?
张伟平:中国电影大部分都是导演的自娱自乐,拍完了上不了院线,即使上了院线,也很难引起大范围的关注,怎样引起观众关注的目光和话题,是国产电影发行上的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打造首映庆典晚会的形式,放大影片自身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尤其是商业娱乐价值,从而真正让观众走进影院购票观赏一部电影的简单消费行为,扩展延伸成为一场轰轰烈烈的“娱乐事件”,确实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的电影发行争相效仿的一种模式,事实证明,这样一种对电影的扩展延伸形式,对电影市场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中国电影。
记者:《英雄》和《十面埋伏》靠的是明星和画面,《千里走单骑》是高仓健和一群非职业演员的合作,看起来是个不小的变化,作为制片人,你怎样看待今天的电影市场和观众心理,欣赏口味?
张伟平:一方面中国国产电影90%没人愿意看,另一方面盗版光盘又培养了观众的口味,观众的欣赏口味越来越高,对中国电影是失望胜过希望,中国电影市场的多数观众还是抱着看热闹心态,除了电影本身的品质外,还要把观众吸引进影院。《千里走单骑》是一部艺术片,艺术片的票房有它自己的规律。文艺片和商业片的一般观众比是1比10到1比50,艺术片的票房是否成功,不能简单地用数据和商业片进行对比,它要和艺术片来比,要和张艺谋自己的艺术片打对比仗。
记者:作为制片人,你创造了中国电影的一些记录,但是,这些又都是和你的搭档张艺谋联系在一起的,你们俩人是怎样的一个搭档关系?谁的成绩更大一点?各占多少比例?
张伟平:因为我们两个人的合作形式非常特殊,是纯粹的中国特色,同时用艺谋自己的话说,我们是真正的互补型合作,实在难分各占比例多少!成绩应该是我们共同努力所取得的。作为影片投资人出于对艺谋人品和艺品的信任,使我养成了一不看账本,二不看剧本的习惯。我喜欢简单的商业模式,哥们儿当合作伙伴,可以“一竿子插到底”。但是我肯定是张艺谋电影的第一个观众,看了有意见也是直言不讳。
记者:你在和张艺谋合作之前,生意上和电影无关,你为什么对中国电影如此情有独钟?
张伟平:主要是因为张艺谋对电影情有独钟,是他把我拉下了水,而且越陷越深。陈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