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片救市
我希望通过《无极》让媒体让大众对我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新京报:你最近用毛主席的一句诗词“战锦方为大问题”说中国电影在自己的市场上要占有一个重要位置,这个重要性怎么体现?
陈凯歌:具体地说,就是票房。虽然这几年国内票房逐年有进步,但是跟国民经济的整体规模比,电影所占的比例实在是太小了。在美国,电影每年可以有430亿美元的产出,我们现在不过是十几个亿人民币,不太相称。可以说部分是因为变革时代的诸多因素造成的,另外一方面我觉得是观众对国产电影的兴趣不太。
新京报:所以《无极》从一开始就是瞄准市场来的,冲着观众的兴趣来的,是吗?
陈凯歌:我确实觉得发展市场非常重要。我说这话并不惭愧。这么多年来,大家好像对陈凯歌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观念。我就是个知识分子,是个注重哲理的思想家,只能拍文艺片,只能揭示深刻的真理,其实不是这样的情况。我希望通过《无极》让媒体让大众对我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我的电影一直有市场的考虑,因为这是我们的立身之本。说得严重点,就是存亡大事,这不是危言耸听。不是我有钱,能拍大片,就跟我无关,谁也不能置身事外,必须形成合力,一起发展,只有把市场做大了,才能谈到多元。
新京报:你觉得对于中国电影市场来说,怎样才算“做大”?
陈凯歌:我对自己的电影不做这样的预估,但是我和主管电影的领导表示过,如果中国电影能做到每年有100亿票房,也就是现在的五到六倍,就有可能容纳“多元”。但是在目前这个阶段说多元化是比较左倾的。
新京报:这几年能够获得高票房的都是大片,你同意“大片救市”这种说法吗?
陈凯歌:我觉得做大片在世界范围是一种时尚,是一种潮流。这里面有几个元素的大,一个是演员大,有明星参与投资就高;另一个就是制作规模大,也需要更多的资金。我们应该注意到电影产业潜移默化的变化,美国是电影第一强国,它对于题材的选择的取向会影响全球市场,它为了输出或推广技术,必须要通过大片才能形成一体化的趋势。因为小电影不能体现技术含量,所以就有了大片时代的来临。法国拍《天使爱美丽》的导演,他也在拍《漫长婚约》这样大制作的电影,你中国电影对此置若罔闻是不行的,所以做大片与其说是救市,不如说是顺应潮流。
新京报:但是对于中国绝大多数导演来说,几乎没有机会拍“大片”,拍大片还是少数人的“特权”。
陈凯歌:我同意。但是事情也会起变化。我觉得有时候观念的东西会对事情造成阻碍。举例来说,中国有长久的文人传统,表现在作品中就是清高自许,不入俗流。它有好的方面,但造成了局限,没有舍得一身剐的勇气。像迈克尔·贝这样的导演,30多岁,拍广告出身,他根本不懂什么是艺术,就是要在他的电影中给观众最强烈、最刺激的视听愉悦,因为他没有身份。
新京报:所以你的意思是说没有身份的人在中国反而有可能拍出好电影来。
陈凯歌:身份是个负担,电影学院导演系的本科毕业生都有一个观念,“我要做艺术家”,这个观念就成了障碍,很多人都奔着电影节去,可是电影节的路很窄,几乎就是独木桥,金棕榈就那么一个。这些专业出身的年轻人什么时候把这个艺术家的身份放弃了,好电影可能就出来了。无视身份的状况下往往会创造奇迹。说不定就是你们这样的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没有身份观念的人,突然就拍出一个投资不大,但是创意十足极具商业冲击力的影片来。
一望无极
我当然是希望做到最大,取得前所未有的成绩。从导演的角度讲,我能做的都做了。
新京报:回到《无极》上来,大家都把创造2005年票房奇迹的希望寄托在这部影片上,这会不会让你觉得压力很大?
陈凯歌:我刚才说中国电影要做大做强,落实到我自己,就是希望《无极》能取得好票房。我现在没有什么犹豫,事情做到这个份儿上了,只有往前走,往前冲,一往无前,能冲到哪儿算哪儿。
新京报:但是卖1.5亿还是2.5亿对你的意义可是大不同。
陈凯歌:我当然是希望做到最大,取得前所未有的成绩。从导演的角度讲,我能做的都做了,包括接受你们的采访,但是从发行角度讲就是我所不能控制的,我现在只能讲一些指标,比如已经发行了470个拷贝,这是创纪录的;比如深圳前七天的票已经全卖完了;比如我们的预售票房已经突破1400万。从这些数字上看,我是很有信心的。
新京报:我和一些提前看过影片的业内人士交流过,大家都觉得电脑特效和摄影、美术、动作相比有一些差距,在影片的整体水准之下,你认为是什么原因?
陈凯歌:还是公司水平的问题,毕竟不是真正的美国公司做的,所以有一点缺憾,但是对于普通观众来说,这样的效果已经足够了,我不可能说做到满足电影发烧友的欣赏水准。作为一个香港公司来说,它能做到这样已经不错了,再高做不了了。
新京报:是不是和资金投入也有一定的关系?
陈凯歌:那肯定跟钱有关系。你想想《指环王》的单集投资是1.5亿美元,它用在电脑特效的投入就超过5000万美元,甚至更多。一分钱一分货。我们的总投资只有它的五分之一。
我心不老
虽然身体已经老了,但脑子还是小孩子的脑子,心还是小孩子的心,只要心不老,电影就不老。
新京报:制片人陈红告诉我说,这次你是给年轻人拍了一部电影。
陈凯歌:是这样的,这是一部鲜活、有朝气的电影,这些人物都是有朝气的,尽管有痛苦,有宿命,但是有朝气。年轻人抗击打能力比较强,虽然有时特别沉沦,但是他们生命力旺盛,可以恢复过来。这个电影就是这样的,年轻人都有这样的梦想,可以有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因为年轻,这就是一部关于年轻人跌倒了可以再爬起来的电影。
新京报:你了解当下年轻人的心态吗?
陈凯歌:《无极》是个无边界电影,不需要通行证就能进去,谁也别带着什么条条框框去看。现在的年轻人从来不把自己限定在一个范围里面,我常说这是一个电子游戏的时代,年轻人看电影不会关心什么朝代,什么善恶,他所获得的快感不是从观念里来的,而是从感受里来的。
新京报:所以说与时俱进是件很难的事儿,人一老,观念就老了,观念老了,电影也就不好看了。
陈凯歌:我觉得人老有两个特征,一个是爱钱,一个是怕死,我觉得两样自己还都没有。证明我还不老。
新京报:怎么保持年轻的心态呢?
陈凯歌:我觉得这个跟陈红有很大关系,你跟她聊天就会发现,她确实对我有影响。她不是一个理性思考型的人物,她是非常随机和本性的人,她诉说一个故事时,都是特别本能的,这就是年轻,换成一个成年人做一个决定可是深思熟虑大了,且琢磨呢。但是电影就需要感性、直观,说一个兵器,直接就冲过去了,除了陈红,部分也是我的天性使然。像黑泽明这样的人,80多岁拍出来的照片还有一点坏笑,虽然身体已经老了,但是他的脑子还是小孩子的脑子,心还是小孩子的心。这个才是立身之根本,只要心不老,电影就不老。
新京报:说到黑泽明,这部电影里面有向他致敬的意思吗?
陈凯歌:我觉得黑泽明是个不必神化的人物。他这人曾经割腕自杀,因为一部影片的失败,有人说他小心眼,其实不是的,因为他这个人特别有尊严,电影是永远跟尊严相关的,一个导演有尊严就能拍得长久。所以黑泽明确实是个榜样人物,他的东西不能不服气,有两个导演对我有很大的影响,一个就是黑泽明,另一个是大卫·里恩,《阿拉伯的劳伦斯》的导演。
新京报:大卫·里恩对你的影响体现在什么地方?
陈凯歌:1990年我在纽约重看《阿拉伯的劳伦斯》导演完全版的时候,大卫·里恩已经去世了,我连续七天看了七遍,一次3小时40分,中间还有幕间休息,我真的连看了七天,我是陶醉其中。在这部电影里你能看出一个导演的心可能有多大,这个心不是野心,而是愿心。我觉得一个最伟大的导演都是因爱而成,不是因恨而成。有的导演拍得也不错,但是电影里面充满仇恨,他可能成为巨匠,不能成为大师。大师就一定有爱在里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