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电视台今起播出特别节目《劳工之爱情》与《西厢记》———
从今天起,北京电视台将在八套黄金时段开办《老片回放———纪念中国电影百年》特别节目,每天播放一部中国电影的经典作品。该节目计划播出百余部老电影,于21时30分首播,第二天12时30分重播,选取上个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出品的经典影片50至60部和解放初期至60年代出品的优秀国产影片70部,精编成100期节目———今天晚上,首先亮相的是《劳工之爱情》和《西厢记》。这两部影片除了都是无声电影外,还都是动人的爱情片。
■《劳工之爱情》:平民题材的经典爱情喜剧
由张石川导演,郑正秋编剧并任主演的《劳工之爱情》拍摄于1922年,是迄今我们能看到的最早一部国产影片,堪称中国电影史上“经典中的经典”。这部影片又名《掷果缘》,它讲述的故事,即便在今天看来仍然相当有趣:改行卖水果的郑木匠与祝郎中的女儿相爱。但祝郎中表示,只有郑木匠使他生意发达,才有资格娶自己的女儿。无奈之下,郑木匠急中生智,把俱乐部的楼梯改成活动式,从楼上摔下来的地痞流氓不得不到祝郎中的诊所里看病,祝郎中一高兴,便答应了郑木匠和女儿的婚事。
对于这部影片的历史地位,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所长丁亚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劳工之爱情》是中国电影起步阶段的集大成者。它反映了中国电影先驱们对电影艺术的探索,而在特写、全景和不同景别的运用表明他们的技法逐渐成熟”。由于张石川和郑正秋都有戏剧工作经验,所以丁亚平认为该影片“很有观众意识”。
■经典老片到现在也不落伍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黄式宪对《劳工之爱情》的评价非常高。昨天中午,他告诉记者,“《劳工之爱情》有6个景,188个镜头。它即使在今天看来也很有新意。这不仅体现在艺术成就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立意上。”黄式宪告诉记者,《劳工之爱情》讲述底层人民的故事,而那时的社会还有门第之别,所以它用喜剧的方式呈现底层小人物的爱情故事,“非常不简单”。
与周星驰“无厘头”为代表的香港草根电影不同,《劳工之爱情》的“劳工”和“爱情”都是卖点。而这在黄式宪看来,“它们都是当时了不起的时尚元素,所以《劳工之爱情》有最广泛的底层观众”。
记者了解到,虽然《劳工之爱情》只有短短的20多分钟,但在今年6月举行的第八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式放映时,一些老外看得目瞪口呆。黄式宪教授告诉记者,“《劳工之爱情》在立足于当时中国草根文化的同时,又引入了卓别林系列影片的好莱坞喜剧感,所以堪称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西厢记》:不老的爱情故事
《西厢记》是中国电影史上归类为“新文人导演”的侯曜的作品。它是1927年拍摄的长达40分钟的无声电影。侯曜主张电影艺术“表现人生”、“批评人生”、“调和人生”和“美化人生”。他在1924年编导的影片《弃妇》描写的是一个要争取独立的妇女被社会恶势力迫害致死的悲剧。而《西厢记》则是一部爱情喜剧,是中国早期改编的电影版本的古装片。
电影《西厢记》是最早在西方公映的中国电影。丁亚平认为由于侯曜的文学功底强,在《西厢记》中就有知识分子勇于探索的一种趋向。丁亚平举例说,在影片中,侯曜拍摄时往往不是用固定机位,而是用多机拍摄,还使用特技、闪回等手法表现主题。丁亚平对电影《西厢记》的评价是“比当时的一些影片更纯粹,更文学,更文人化”。黄式宪则认为《西厢记》在结构上没有新意,最大的问题在于对红娘第一角色刻画不充分,并没有达到原著的水平。不过,他表示,侯曜这部电影对电影语言运用还是很娴熟的。而在“普救寺解围”一戏中,居然用了多达5000人的群众演员,用了六台摄影机,这是让人惊叹的。黄式宪表示,这样的制作“现在也很少用”,而这样的结果是“动作感很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