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剧团为何不景气?除了市场因素,更因为缺乏表演难度大又不受重视的行当的人才。”21日,著名京剧专家孙毓敏在汉发出振兴京剧“弱势行当”的呼声。
为促进京剧行当均衡发展,中国中等艺术教育学会在日本友人深见东州资助下,主办了“深见杯专业学校部分行当校际联赛”。全国有10所艺术学校参赛,武汉市艺术学校7个剧目进入决赛。来汉担任决赛评委的孙毓敏介绍,不久前她受全国政协京昆室委托到全国各地艺术院团考察时发现,这些剧团中有的行当如大青衣、大武生、唱功老生等人才济济,而像花旦、小生、做功老生、文丑、架子花脸等“吃”功费力的行当就不怎么“吃香”,有翻打跌扑专长的武花脸、武丑等武戏演员更缺,一些戏曲特有的绝技绝活也面临失传。
孙毓敏说:“热门行当的演员都会那么几出戏,排着队等着唱。而有的行当又因不受重视缺乏后备人才,出现了京剧剧目越唱越少、人才发展路子越来越窄的现象。”孙毓敏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市场不景气以外,京剧人才培养的方向也有问题。她说,唱、念、表演综合素质要求很高的花旦、小生等行当,以及练功特别苦、危险性大的武生、武花脸等大都是配角,孩子们不愿吃苦学戏,老师们也不想教这些“费力不讨好”的行当。与孙毓敏一起来汉的其他京剧专家也有同感。小生专家肖润德说:“京剧的生旦净末丑一行都不能缺,但全国各种大赛比的都是老生、青衣、大花脸的戏,其他行当都没有了。”据了解,因行当不全,目前已有近千出京剧传统剧目逐渐失传或无法上演,像小生的开蒙戏(即入门戏)《岳家庄》、丑行的《打花鼓》等剧目已在舞台上消失,艺术学校也无人能教。
京剧界人士感慨,支离破碎的京剧只剩下框架,其最独特的韵味越来越淡了。他们呼吁,振兴京剧一定要均衡培养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