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林涛
从1993年与北京电影制片厂合作创立派格影视开始,孙健君一直保持低调,以至于他长期远离人们的视线。当孙健君第一次被关注时,他旗下的派格太合环球传媒已经是一个资产过亿,员工超过300人,拥有10多档栏目,节目覆盖全国300多家电视台的大型影视制作公司,而他出品的《环球影视》、《东方夜谭》等栏目更是早为人们所熟知。
孙健君的创业前史
与孙健君合作的伙伴称他是一个很出色的商人,而孙健君的员工却乐道于他的艺术背景,赴美之前,孙健君曾是南京艺术学院的古典音乐老师。后来又在美国加州大学拿到了艺术学硕士学位。
拿着全额奖学金的孙健君在学生里面已经是小小的富翁,不过这也仅限于日常的普通花销。孙健君选择了课余在外打工,从洗盘子到送外卖他都做过,这样他就可以拿洗盘子挣到的钱去剧院享受顶级艺术家的表演。对于这段经历,孙健君觉得自己学会了尊重劳动和服务,养成了平心静气的服务观念。”服务就意味着用你最好的东西,来获得你要的东西。”
研究生毕业后,孙健君开始从事摄影工作,他的摄影作品两次入选《世界摄影年鉴》。业余时间,他也去给好莱坞的小制作电影打零工以积攒经验。
1993年,孙健君回国创业,与北京电影制片厂合作成立了全国最早的影视合资公司,公司的名字叫做派格(Pegasus),派格是希腊神话中日行千里的神马,之所以用这个名字,孙健君说是因为“中文的好名字都被别人用了”。
孙健君的创业经历了政府对民营影视公司的三个政策阶段,他揣着100万美元回国时,国家政策对民营公司参与传媒行业处于一个明令禁止的说“不”的阶段。三四年以后,政策开始采取默认态度,但政策风向变化随时可能使民营企业陷入困境。2003年底到2004年初,《广电17号文》提出,强化部分广播影视行业市场化和企业功能的发挥,高层也明确提出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文化娱乐和媒体的一部分领域。民营影视公司才第一次明确获得了与国企同台竞争的身份,孙健君也第一次站到了前台。
通道为王 内容为奴
有一件小事留给孙健君的印象深刻。一次他开车去机场,选择了高速路外的一条小路。居然有一个睡在躺椅上,戴着一副墨镜的老农用一根竹竿挡住去路,向所有过往的车辆收费一元人民币,他横在路上的竹竿轻轻一点,就迫使路过的车主乖乖掏钱。
“要致富,先修路”。这个在中国随处可见的标语口号让孙健君印象深刻。采访中孙健君提及概率最多的词汇就是电视的播出通路问题。他不断用命脉、血管等词汇来形容电视的播出通路。
通路,对影视产业来说就是作为播出平台的电视台。而电视台的国有性质,以及它的非市场化运作,一直是民营影视公司的最大心病,无论你具有多么强大的制作和策划能力,如果没有电视台这个播出平台,所有工作都可能是白费,传播平台是一个严重制约民营影视公司产能的瓶颈。
即便目前派格的制作和策划能力已经达到业界的顶尖水平,但孙健君认为他们这些年最有效的成果不是制作能力的提高,而是获得平台。
《环球影视》是孙健君获得的第一个播出平台,在这之前,还没有一个民营影视公司能够获得一个电视台栏目的制作和运营权,更多的民营影视公司只是从事单个的电视节目、特别是电视剧的制作。
孙健君为获得这个栏目颇费气力,当他通过各种途径联系到北京电视台领导商谈合作时,对方压根没有意识到派格是想去独立制作这个栏目。当时的民营公司从事影视栏目运作仅局限于直接投资和经营广告,在制作节目方面,社会力量几乎无法与电视台相提并论。更何况这之前的孙健君没有做电视栏目的经验。
最后,北京台还是不放心把一档节目交到一个民营公司手里,但是孙健君争取到了制作两期特别节目在春节期间播放的机会。结果,这两期借鉴了好莱坞先进经验的节目获得了观众的好评。于是,这档由派格制作和运营,名为《环球影视》的栏目从1994年开始在北京电视台播出。这其实是我国首次出现的电视栏目“制播分离”模式。
《环球影视》在创办的第一年就出现了大额亏损,导致孙健君的美方合伙人对公司、乃至整个中国影视产业失去信心,抽资退出。据说,在公司最困难的时候,孙健君曾经提出自己的银行存款,用美元来给员工发工资。
第二年,《环球影视》收支持平,到第三年时开始大量盈利。再后来,北京台已经不再过问这档名牌栏目的运作,他们已经完全地信任了派格的制作和盈利能力。靠着《环球影视》这个平台,孙健君完成了最初的积累。
一档栏目的运作显然不能满足孙健君的胃口。
1999年到2000年间,上海电视台开始频道改组,请到了很多业内人员参加策划会,参与者中有很多具有实力的公司。正常情况下,一个栏目从开播到盈利需要一个培养期,电视台往往会给新开设栏目一些用于启动的补贴,而上海电视台对此次同时开播的五档节目没有任何补贴,这时距离开播的时间只有50天,对制作公司来说风险巨大。最后,只有派格拿出了具体方案,一口气拿下了这五档节目。
孙健君坦承自己当时没有考虑太多,之所以做出这个让许多同行惊诧的举动,完全是出于对平台需求的冲动。孙健君认为,“如果你不马上抓住这个通道,被别人拿到了,你的东西没有平台播出,那你就歇了。”在获得这个平台后,派格运作的栏目由一档迅速扩大到六档。
平台的获得让派格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这时派格的资金和资源的瓶颈就突显出来,很快孙健君找到了合作伙伴,2002年,派格与太合影视完成整合,太合影视以现金入股,同时公司也更名为派格太合环球传媒。当太合影视的资本孵化器赋予新的派格太合更大产能后,孙健君开始寻找更大的平台。
这一次孙健君选择了中国教育电视台(CETV)。2003年底,CETV—1宣布改版。与此同时,派格太合与CETV签署了“整频道广告经营合作协议”,派格太合全面介入中国教育电视台的频道包装、推广、经营和节目制作,这意味着派格太合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电视传播平台运营商资格”。在此之前,获得频道资源平台一直是很多民营电视人的梦想。虽说以前曾经有夏峻的银汉公司承包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失败的例子,但民营企业与国字号电视台的全面整合还是历史上第一次。
这一步孙健君迈得很急,过于乐观的他低估了整合一个国有频道的难度。在运作了半年后他开始认识到“频道的合作已经是一种更高的合作模式,走得太快的人可能成为先驱,也可能成为先烈,所以派格与CETV一1的一些运营层面的内容暂停下来。一方面,目前政策对于频道层面的合作还不明朗,更主要是因为频道的人对民营公司的进入和市场化运营极为不适应。”这和传统产业的民营企业进入国有企业的情况极为相似,很多的国企职工对新进入的民营企业的一套市场化运作采取了一种自觉不自觉的抵制,就如孙健君所比喻的,古希腊的一个神话人物可以毫不费力的打败九头怪兽,但是最后却被一群蚊子所打败,而旧有的一些落后观念和习惯就是那群难以打败的蚊子。
面对出乎意料的阻力,派格太合除继续向CETV—1提供节目内容外,暂时停下了与CETV—1的其他合作,孙健君想要用更多的时间考虑和协商。
充分市场化的影视产业应该是“内容为王”、“品质为王”,而通道问题却成为目前内容提供商们首要考虑的事情。“目前是,通道为王的时代,内容是为奴的!没有足够发挥的空间,当通道规范化,市场化,内容为王时代到来的时候,就是我们前途无可限量的时候。那个时候我的很多盈利模式就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作为影视内容提供商的孙健君如是说。
打造“亚洲电影”版图
孙健君强调他的主营业务是电视节目内容的提供,但接下来他准备进入电影产业。
电影在整个文化产业链中处于顶端位置,爱好电影的孙健君曾经担任过国际电影节的评委。10多年来,孙健君在电影圈积累了各种资源,他在等待机会来盘活存量。
在孙健君看来,这些年,每年10多亿元的中国电影票房已经跌落到低谷。而国际电影市场异常红火,美国好莱坞的收入超过军火工业,说明电影业绝非夕阳产业。而国内电影产业的市场化程度和开放程度要远高于电视,在播出平台电影院方面,最新规定外资最高可拥有75%的股份。
孙健君有一个独有“亚洲电影”的概念,他认为中国人拍给中国人看的电影叫“纯中国电影”,如冯小刚电影;李安等人的电影叫华裔好莱坞电影,这是拍给美国人看的;另外一种就是“亚洲电影”,这种电影由亚洲人拍,目标是亚洲市场。
这几年“韩流”席卷亚洲,在韩国本土,韩国电影也打败了好莱坞。韩国电影的成功经验强烈吸引了孙健君,在他看来,韩国的先进经验完全可以被嫁接过来。当确定合作目标后,孙健君首先想到了姜帝圭。
姜帝圭是韩国著名导演,他导演的影片屡屡打破韩国电影票房记录,其最新的《太极旗飘扬》在韩国获得超过了亿人民币的票房收入,共获得1400万观影人次,这意味着每三个韩国人中就有一个人观看了该片。
与姜帝圭的联系很顺利,韩国电影人也受困于韩国电影市场的有限,因此姜帝圭与孙健君一拍即合,双方很快通过互访完成了前期的接洽。目前,孙健君开始运作今年12月2号在中国举办的一个规模空前的韩国电影节,届时会有250位左右的韩国电影界名流出席, 明年则计划在韩国举办同等规格的中国电影节,以此促进中韩两国电影的合作。
孙健君考虑了两种与韩方的合作模式:一是组成电影公司合拍电影,另一种则是组成“亚洲电影基金”,用一个大的平台来汇聚一批亚洲电影人,以此打造他的“亚洲电影”。孙健君坦言自己不会满足于“小打小闹”。
来源:[中国企业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