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之女林如斯说,《京华烟云》是一本可以随时翻看的小说,并不是一定有闲时才看,最好是夜阑人静时独自个儿看。但刚刚播出一周的时间,《京华烟云》的电视新版就让观众坐不住了,大幅度的改编令观众不满,对赵薇的赞弹至今泾渭分明,这些似乎都在证明,经典不是好惹的,偶像不是好当的!
赵薇演姚木兰:骂的使劲骂 赞的拼命赞
姚木兰是《京华烟云》的主人公,她身上凝聚了林语堂对女子的理想,他曾经说:“若为女儿身,比作木兰也!”在原著小说中,木兰的生活变迁算得上是一粒“微尘”的漂浮:从富家生长享用一切的安适,后来变为村妇,过着优雅山居的生活,到最后变成农民,成为普通民众中的一滴水。
18年前拍摄的《京华烟云》电视版,汇聚了内地和港台三地的演员,而赵雅芝饰演的姚木兰,有修养、有学识、知书达礼、举止文雅,同时,在她身上既有东方女性的贤良品质,也有西方女性的开朗豪爽,不拘小节,称得上是真正的大家闺秀,这样一个形象已为广大观众承认。
赵薇版的姚木兰又如何?从记者随机采访的观众、亲友以及网评意见来看,毁誉参半。
不喜欢赵薇版的如是说:“赵薇的版本相比之下显得‘粗鲁’了一点,眉目之间,感觉太过锋利,不甜美总有点硬要装淑女的味道,不像赵雅芝秀美少女的姿态都是本色表演”;“赵薇版的姚木兰大方得太‘过’了;事事退让,让人感觉到一点个性也没有,世界上不可能存在这样的完人”、“赵薇的造型,特别是与潘粤明等三人合影的照片,实在酷似英雄儿女,难看得要命”等等。
而喜欢这一版本的也大有人在,“赵薇经过几年的洗礼,重新演绎一个与小燕子完全不同的形象,值得我们去期待”、“不同的人有不同演绎,赵薇版的姚木兰随和得让人打心里喜欢”。
当然,也有观众表示了宽容,公务员陈小姐对记者说:“一个流行偶像演任何一个经典角色都会有见仁见智的评价,况且,很多人是赵薇的粉丝,很多人发誓绝对不会喜欢她,那么,这对他们看不看新版《京华烟云》、爱不爱新版姚木兰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扮演姚木兰时,赵薇自己是这样诠释角色:“这是一个非常完美的角色,我喜欢这个人物,但是这个人物就好像戏里的台词,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人物。就我而言,她也是有缺陷的,过于完美也是很大的缺陷。因为角色通常因为缺点才让人记忆深刻,而我从没演过姚木兰这种太过完美的角色,怎样把这个如此完美的角色演得令人信服,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赵薇表示,自己对林语堂的作品怀着敬仰的心情,因此接拍木兰一角有点致敬的意思,至于挑战,还因为自己的性格和木兰有着极大的反差。
“致敬并不代表颠覆,”正在海外留学的电视迷寇小姐对此不以为然,“历来我们都听说导演会努力寻找一个最接近角色的演员,而不是一个反差最大的!赵薇成名后成功减肥,虽然脸盘更瘦、眼睛更大了,但穿上戏服,身材还是有点臃肿,看着很别扭。还有就是编剧把剧情改得乱七八糟,结果我只好拿起小说来重温。”
另外,“金锁靓过紫薇”是很多观众当年收看《还珠格格》时的印象,在新版《京华烟云》中,配角同样有“抢镜”的实力———陈宝国、王刚、潘虹等一众甘当配角的老将把主角的光彩全抢了,为保护国宝不被掠夺与日本鬼子同归于尽的大气书生陈宝国以及难缠的婆婆潘虹在新版的表现中让观众叫好,有观众以为,相对于像木偶一样缺乏个性的赵薇,陈宝国、王刚、潘虹等人的表演更为出彩,让观众称赞的还有牛素云的扮演者胡可、曼娘的扮演者孙宁。
原著遭大改动:观众很生气 后果很严重
说起改编,旧版《京华烟云》对原著情节改动比较明显一处是姚木兰、孔立夫以及曾荪亚的三角关系,书中是木兰对立夫芳心暗许,但对方不为所动,荪亚对木兰则是亲情多过爱情。这在旧版电视剧中被改成姚木兰和孔立夫两情相悦,荪亚对木兰一往情深,并成功把木兰娶回家。可以说,旧版把孔立夫和姚木兰好朋友关系,改成有情人难成眷属的老套路,更具有戏剧张力,情节变得丰满之余也更符合观众的观看心理。
而新版《京华烟云》,基本沿用了旧版姚木兰、孔立夫、曾荪亚三人的感情纠葛,不过新加入的莫愁暗恋荪亚的情节,“三角恋”变“四角恋”的安排似乎有乱上加乱的感觉,可谓多余。在故事开始,莫愁逃婚,木兰代妹出嫁,以为嫁的是自己喜欢的经亚,拜堂之后却发现是荪亚。而荪亚也以为自己娶的是莫愁,却发现其实是木兰。之后莫愁还因为木兰嫁了荪亚而仇视她。如此剧情安排就如同《上错花轿嫁对郎》一般搞笑,也令大师作品大气、开阔的道家气质通通一扫而光。其间木兰想要离婚却因为婆婆临终托付而忍气吞声,与许多老套的电视剧情节很相似。此外,新版将其他人的经历,类似体仁和丫头银屏这样书中花费了一番笔墨的情事,也都压缩到荪亚和曹小姐身上,这样的做法被许多观众认为是不够慎重、不用大脑。
故此有人认为,在改编原著方面,旧版要比新版具有说服力。
不过编剧杨晓雄针对剧本改编的部分解释说:“首先是在故事的改造上,由于原著是林语堂用英文写就的,并且在法国写成,外国的读者不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因此林语堂先生在原著中进行了大量的解释,以让外国读者能够准确理解他的创作意图,这使得小说的阐述性文字过多,而人物的行为线索相对显得不太清晰。原著在叙事方式上,强调了事件发生的因和果,而对过程的描摹则是轻描淡写式的。又由于作品产生于中国新文化运动期间,其翻译者郁达夫也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那个时期白话文还在起步阶段,郁达夫的翻译在文字上体现了他优美的散文化风格……以上两点导致了我们看到的中文版缺少了电视剧需要的强烈戏剧冲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根据原著精神对故事进行重构,强化戏剧冲突,增加一些事件和矛盾。
“其次,由于原著中三大家族人物众多,故事线索也很纷杂,我们要对这些人物和线索进行删减合并,把故事集中在一些主要人物身上。这也是为了符合电视剧创作的需求。再有就是原著的历史跨度太长,从晚清到抗战近40年间,剧中人物从十六七岁成长到50岁,这对于拍摄和演员的表演都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完全按照原著年代拍摄,每个主要角色需要由三个不同年龄段的演员来完成,而三个演员的表演风格是否能统一、观众在视觉上是否能接受三个不同的形象,都难以把握。所以我们最后决定把原著中的年限进行压缩,把事件与故事都压缩在12年的时间长度里,使故事更加紧凑,也解决了演员年龄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