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京剧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直属国家剧院.其最早前身是一九四二年在党中央的关怀下成立的延安平剧院。毛泽东同志为该院题词“推陈出新”,为戏曲事业提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指导方针。之后,剧院几经变化改组,先是与华北军区六纵队前锋平剧团和冀南军区民主剧团合并,改称华北平剧研究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改组为文化部戏曲改进局所属京剧研究院和中国戏曲研究院所属京剧实验一团、二团、三团,至一九五三年,三个团合并为中国京剧团。在此基础上,于一九五五年成立了中国京剧院。首届院长为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马少波任副院长兼党委书记,阿甲任总导演。一九六二年后张东川任副院长、院长兼党委书记,阿甲任名誉院长。一九八八年吕瑞明任副院长、院长兼党委书记。现任院长苏移。
四十多年来,剧院继承了延安平剧院的革命传统,吸收了各解放区及其它进步京剧团体的革新经验,并不断吸收各流派的表演艺术家,著名京剧演员和知名作家、导演、作曲家、舞台美术家,组成了精英荟萃、实力雄厚的京剧艺术表演团体。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继往开来,推陈出新,形成了剧院的风格,为京剧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不断做出努力,取得了辉煌成就。
四十多年来,这支表演艺术家队伍已经历三代。第一代,以著名表演艺术家李少春、袁世海、叶盛兰、杜近芳、李和曾、叶盛章、张云溪、张春华、云燕铭、李宗义、雪艳琴、黄玉华、侯玉兰、孙盛武、李洪春、李盛藻、王玉让、景荣庆、李金泉、李慧芳、江新蓉、高玉倩、阎世善、李金鸿和以著名编导、艺术家、音乐、舞台美术专家阿甲、马少波、李紫贵、郑亦秋、范钧宏、翁偶虹、吕瑞明、王颉竹、景孤血、樊放、戴英禄、邹忆青、刘吉典、关雅浓、张健民、赵金声、郭大有等为中坚力量,开创了善于继承,勇于革新,精于塑造人物形象的剧院独特风格。第二代,以五、六十年代中国戏曲学校优秀毕业生为骨干,刘秀荣、杨秋玲、孙岳、刘长瑜、冯志孝、钱浩梁、李光、李维康、王晶华、吴钰璋、张曼玲、刘琪、寇春华、李欣、俞大陆、耿其昌、高牧坤、李岩、陈真治等,与八十年代吸收的李世济、杨春霞、齐啸云等汇合成新的艺术力量,继续发扬剧院的优良传统,在创造历史人物和现代人物形象方面,进一步做出了卓越贡献,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第三代,选拔引进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中国戏曲学院毕业生及其他社会优秀人材,于魁智、刁丽、张建国、张火丁、耿巧云、陈淑芳、李海燕、江其虎、赵永伟、李文林、袁慧琴、邓敏、宋小川等,都是一代新秀,正在舞台艺术中锻炼成长,是中国京剧事业的接班人。
四十多年来,剧院开拓了不同题材体材和风格的剧目。不断创作、改编演出了《三打祝家庄》、《白蛇传》、《将相和》、《黑旋风李达》、《猎虎记》、《野猪林》、《桃花扇》、《杨门女将》、《柳荫记》、《谢瑶环》、《满江红》、《九江口》、《春草闯堂》、《红灯照》、《大明魂》、《甘棠夫人》、《响马传》、《桃花村》、《三座山》、《周仁献嫂》、《李达探母》、《余赛花》、《穆桂英挂帅》、《三盗令》、《孙安动本》、《初出茅庐》、《强项令》、《李清照)}、《锦车使节》、《调寇审潘》、《武则天轶事》、《玉树后庭花》、《宝莲灯》、《火醒神州》、《宝马圆情》等百余出历史故事剧;改编上演了《红灯记》、《白毛女》、《蝶恋花》、《恩仇恋》、《香港行》、《北国红菇娘》等几十出现代戏,还整理改编上演了《三岔口》、《群英会》、《秦香莲》、《汉宫惊魂》等二百余出优秀传统戏和优秀传统地方戏。这些剧目各具特色,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在国内外都具有广泛影响,还有许多优秀剧目及其表演艺术家,在国际,国内的重要演出活动和比赛中获奖。
中国京剧院还负担着国际文化交流的任务,曾先后赴前苏联、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日本、印度、德国、法国、比利时、瑞士、意大利、英国、芬兰、瑞典、希腊、挪威、丹麦、智利、乌拉圭、巴西、阿根廷、埃及、新西兰、澳大利亚、美国、及香港、澳门、台湾、等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访问演出,足迹遍及五大洲,满足了国内外广大观众的欣赏要求。增加了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理解与友谊,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