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菊隐
中国杰出的戏剧家、文学家和翻译家。北京人艺已故副院长、总导演、艺术委员会主任,是北京人艺的创建人和艺术上的奠基人之一。从青年时代就从事进步的文学戏剧活动。一九三零年创办北平中华戏曲学校并任校长,致力于我国古典戏曲艺术的研究及教学改革;一九三五至一九三七年留学法国和比利时,曾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四十年代曾任教于中国戏曲专科学校;一九四七年在北平创办了北平艺术馆任馆长。此外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北京艺术学院导演系主任,并被选为二至四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中国艺术界联合会全国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艺术委员会主任。一九五二年起任剧院副院长、总导演、艺术委员会主任。一九六三年访问日本。
焦菊隐是一位才识渊博的戏剧艺术大师,对中国古典戏曲和西方戏剧都有精深的研究。翻译过丹钦柯的《文艺·戏剧·生活》、高尔基的《未完成的三部曲》、《契诃夫剧作选》等许多剧本、小说和戏剧理论著作。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导演过郭沫若的《虎符》、《蔡文姬》、《武则天》;老舍的《龙须沟》、《茶馆》;曹禺的《明朗的天》、《胆剑篇》;田汉的《关汉卿》;丁西林的《三块钱国币》;赵起扬等改编的《智取威虎山》;以及高尔基的《布雷乔夫》等二十多部著名话剧,都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受到广大观众的热情赞赏,在国际上获得很高的评价,大多成为剧院的优秀保留剧目。
焦菊隐的艺术作风和治学态度勤奋严谨,从不墨守成规,勇于创新、改革。在话剧舞台艺术中,一贯坚持现实主义创作道路。他和剧院的艺术家们共同勾勒出“在深厚的生活基础上,通过深刻的内心体验,创造出鲜明的舞台形象”。这一艺术创造和方法,对统一剧院的表导演创作方法和形成剧院的艺术风格起了决定性作用。其导演手法,善于吸收中国古典戏曲艺术的美学观点和艺术手法,融会贯通地运用于话剧艺术,为创立具有民族风格的话剧表导演艺术学派。
搜狗(www.sogou.com)搜索:“焦菊”,共找到4,019
个相关网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