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大庆话剧院排演的大型多媒体话剧《铁人轶事》,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再一次被剧作家杨利民的剧作所震慑,激动的泪水顺着思绪流入心田------或许是因为创作出身,职业的敏感使我有一种对创作的警醒:剧作家需要有热爱生活和主宰生活的激情,更需要有辨析生活和引领生活的理性。我忽然意识到,是剧作家的理性差别决定其作品的审美品格和深刻程度。换句话说,理性是衡量一个剧作家品位高低的一把尺子。
生活中,谁都向往恬静、轻松的悠然心境,可从事戏剧创作却要自觉地颠覆这样的心境。在平凡的岁月里,让自己激动起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只有在生活的共振处找到突破口或是在生活体验的库存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东西,才会真正地开辟一片新鲜生动的精神之域。这就是理性的支撑。也许,杨利民的成功就在于此。从他创作的《大荒野》、《特殊的故事》到《秋天的二人转》;从《黑色的玫瑰》、《黑色的石头》到《地质师》,直至新近推出的《铁人轶事》。其每部作品都能让人们看到撩人魂魄的理性光辉。他善于用微笑去面对苦难,乐于以苦难去诠释崇高。酣畅淋漓的激情中,总有深邃的哲思在跳动。
看看《铁人轶事》,不过是选取了铁人王进喜生前八个比较典型的生活片断,没有惟美的浪漫,也远离惹眼的时尚,是那种久违了的悲壮与酣畅,撞开了人们的心扉。我不禁扪心自问:是什么孕育着艺术的力量?是什么拨响了人们的心弦?对此剧而言,不是编剧技巧,也不是独特的形象(因为“铁人”已是熟知的人物),而是剧作家人生积淀的理性之光!在当今多层次裂变的历史时期,剧作家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深刻的审美反思精神,感应着时代的律动,触摸着社会的神经,呼唤着走失或迷蒙的心灵------令我折服的是,面对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的世态,他没有采取“一针见血”的方式直刺病症的“穴位”,而是以心理医生循循善诱的聪慧,默默拉开了历史记忆之门,不经意地放飞了一个美好的信念,给浮躁而庸碌的生活送去了一份沉实与震撼。你能说这不是一个引人深思的睿智之举?
在此,我不想探究《铁人轶事》的艺术水准和呈现风格,也不想对剧作的戏剧情势品头论足,更不想进入往日剧评的思维惯性------行云流水的布局也好,具有“原生态”的意象也罢,历史与现实的有机交融和多媒体巧妙的对接与渗入,如此史诗般的艺术创造,已不是我此时想评析的内容。我只想关注剧作家的理性准备给剧作带来的特殊意义;只想提醒从事创作的朋友,在你的创作中,是否有真诚的理性关怀?究其《铁人轶事》的创作初衷、创作角度和创作样式,你能说这不是一个耐人寻味的艺术选择?
由此使我想到:一个有良心的剧作家会常常陷入一种深刻的孤独和莫名的忧伤之中,会不失时机地警示社会走出麻木和浑浊的境地,也会让自己的人格、情致、才思沉醉于人生苦难的深渊,从而以悲悯的情怀和昂扬的意趣激活对人生的省察,对生命的感悟,对生活的同情。面对这样的艺术良心,谁能不为之肃然起敬?我深信《铁人轶事》会使人长时间地进入一种自我省思状态,继而心悦诚服地接受这湾纯净的圣水濯洗欲望和灵魂,使沉睡着的潜在的良知渐渐苏醒。这就是剧作家的成熟,因为他知道艺术不是生活的装饰,而是内在生命的真正投影。因此,他从不以趾高气扬的姿态驾驭生活,而是精心执著地捕捉生活;不是装腔作势的演义故事,而是虔诚地挤出灵魂的胆汁,用浩瀚的激情和成熟的理性去舒展生命的尊严与血性,昭示人生的成长与觉醒,最终给人以人生境界的提升。
这样的创作对我们来说是不是一面镜子?也许不是我论述的初衷。重要的是,我在镜子里看到了内在生命的投影。感受了心灵的角斗,情理的厮杀,灵魂的考验------在今后的岁月里,我会对照这面镜子“修饰”自己,给自己的创作认真会会诊,好好美美容------在此,我真诚地感谢导演刑友江先生对剧作的创造性呈现;感谢“铁人”扮演者杨树田先生和叙述人徐丽霞女士的生动表演;感谢制作人丁军先生和陈涛先生以及全体演职人员的精诚努力。是他们的艺术奉献,让我们看到了史诗般流动的历史和“铁人”永远的尊严------
搜狗(www.sogou.com)搜索:“铁人轶事”,共找到359
个相关网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