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阐述
(一) 为什么选择排演《六个寻找作家的剧中人》 ?
比如说,隔着一段时间和距离,您怎样看待那过去的自己,那往昔的梦想,那旧时的情怀,以及从前的境遇——在当时,它们是您的真实经历!那么,现在回想起这些已经消逝的梦想,不复存在的往事,您会觉得全都变成了过眼云烟,令人头晕目眩,而脚底下踩的东西,我说的不是舞台的地板,而是大地,大地也旋转起来,难道不是这样吗?难道您不会由此推论,您现在感觉到的这个“自己”,同眼前这样全部现实一样,注定要在将来对于您也只是一场梦幻吗?
《六个寻找作家的剧中人》的成就在于他把人物所处的环境以及人物性格中的矛盾与不和谐因素放在一个现实与幻想相交错的框架里去表现。当一个现实的剧组正在排戏时,突然闯进来六个来自一部未完成的剧本里的剧中人,他们只是在作家的幻想中孕育而生,还没有获得可以生存的实体。于是这六个虚幻的剧中人和现实生活中的演员们在原来排戏的舞台上即兴式的演出了一场亦真亦假的悲喜剧。剧中人的理性剖析和激情宣泄把原来分明的真实与虚幻弄得模糊起来,致使人物间的冲突呈现出一派怪诞的情势,戏剧动作根本无法逻辑的完成,只能在真假颠倒,虚幻与现实错位的令人震惊的混乱中结束,观众也将在这一场精心策划的混乱中,感受到人物间赤裸裸的相互折磨。观众在经受到了强烈的心理冲击后,或许心灵升华或许意志消沉,但是谁也无法否认,剧目呈现给观众的生活是真实的,只不过这样的真实看起来有些怪诞。
虽然皮兰德娄的作品早在1936年便在中国翻译出版,可是对于大多数的中国观众来说他还是显得那么陌生,而他又是那么伟大的戏剧家,所以,让至今对皮兰德娄戏剧还很陌生的中国观众看到他的作品,也是有意义的!
如前所述,我们选择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迷失自我、变化莫测的环境中排演这样一出话剧,将引起人们真正意义上的反思
(二) 《六个寻找作家的剧中人》的形式感
看过剧本的人都知道, 《六个寻找作家的剧中人》是“戏中戏”的结构方式,《六个寻找作家的剧中人》一开始就让一个剧组在排演,这是全剧的框架,安排这个框架的同时已埋伏下了圈套,目的是为了搅混人们(演员和观众)对“投入规定情景”和“意识剧场环境”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理状态的界限。一开始,观众看到的是某个剧组正在排戏,这是剧作家虚构的“规定情景”,但是虚构的“舞台”和“排戏的演员”与观众所见到的剧场环境是一致的,因此台上的演员和台下的观众都不必花很大的精力去消除对“现实时空的意识”。可当六个剧中人突然出现在舞台上并要求剧团改排他们的戏,进而真的排演他们的戏时,戏中戏开始了,戏里的演员变成了观众,他们和剧场里真正的观众的身份变得模糊起来,加上剧中人一再声称他们所表现的一切是非常真实的,不是虚假的舞台所能再现的。于是一切“虚构”与“现实”也因界限的含混变得犹疑不定而交错在一起,致使“意识”和“投入”的对立也在这种模糊中得以消失。
我们把《六个寻找作家的剧中人》搬到小剧场的舞台上,采用伸出式的舞台,正是本着为剧本服务的目的,达到观演关系界定的模糊以期获得强烈的共鸣。我们把发生在意大利的故事变化成我们中国化的故事,这样更具有说服力,观众也更能体会到该剧的主题。这样的话剧形式在国内并不多见,而且这样一种风格形式下观众与演员间的互动更积极,更加收放自如,观众随着剧情的不断深入而动情又能冷静的置身事外来冷静的思考我们要表达的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