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的首都戏剧舞台上,有三部作品出自他一人之手;他曾青春年少,却失学在家;他曾告别辉煌舞台,踏上求学之路;他曾留洋海外,最终回归舞台……他的选择令人感佩,他的作品令人震撼!让我们走进著名导演查明哲的幕后生活,重温他的成长历程。凡成大器者,必有曲折苦难的经历。作为一句亘古不变的谶语,用在查明哲身上,就颇有了某种因果的意味。只是,他面容沉静,少有那种博弈之中的亢奋,凝神间,遥望的似是喧嚣以外的风景……
忧郁的童年
冥想之时,查明哲的目光中会透射出一种忧郁。忧郁链接着那段苦涩迷惘的经历,将岁月的轨迹回溯至童年。1966年,在那个孩子们也要停课闹革命的年代,小学毕业的查明哲离开了心爱的学校。然而,查明哲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一离去,这迈出校门再寻常不过的一步,将成为他童年读书时光的最后记忆!
作为抗战时期国民党军医的儿子,作为具有“历史问题”被清理对象的儿子,查明哲被剥夺了上学的资格。当时,上中学不是通过考试,更不能报名,而是需要政审推荐。全校三百多个学生,只有四个孩子没有被推荐,查明哲就是其中之一,尽管他曾是当了六年班长的“三好”学生……从那一刻开始,一个沉重的“红字”已经烙在他小小的身躯上。当他站在那张密密麻麻写满名字的推荐榜前,疯魔般地寻找自己的名字时;当他悄悄地躲闪在门后巷尾,目送着往日的伙伴儿上学放学时;当他茫然四顾默默地承受着莫明失学的委屈时,创伤已经向他这样一个孩子的心灵深处植入了种子,但同时也促发了他心理的迅速成长。
虽然是家里最小的一个孩子,查明哲每天都要到父亲劳动的那条长街上等候,为他送上一杯热水。而每次父亲也总是匆匆灌下,匆匆离去……可是,这一次,当戴着白袖章,形容憔悴的父亲接过杯子时,却突然停下了手,猛地问:幺儿,你到哪个(锅)学校?!
空气在瞬息间凝滞住了,查明哲木然地定在了原地,他不知道该怎样回答父亲这句乡音浓重的问话,也不知该怎样回避如此人生境遇下的亲人。对于年少的查明哲来说,那个场面永远地嵌入了他的记忆中,挥之不去:父亲得知儿子失学时痛苦抽蓄的脸以及他手中的杯子微微抖动发出的鸣响!仿佛是在一夜之间,昔日亲密无间的伙伴们与他划清了界限,他像一个异类被排斥在群落之外。在那些孤独日子里,查明哲无时无刻不在渴望温情,无时无刻不在自己幻想的温情世界里徜徉俳徊。
心灵的守望
60年代末,中国安徽某城区的院落中,当一个男孩儿透过自家的窗棂遥望远方,假想着人和人之间的和谐与真诚时,谁会想到,30年后的中国戏剧舞台上会出现一系列震慑灵魂的作品,《死无葬身之地》、《纪念碑》、《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青春禁忌游戏》……评论界认为,查明哲导演的几部戏剧作品,改变了当前中国戏剧的生态。当导演查明哲用近乎“残酷”的方式,在舞台上无情的逼视人性时,他的灵魂深处却呐喊呼唤着温煦的真情。他将自己内心的体验和对人性的注视化做一个个象征性的舞台形象,释放着、赋形着他压抑许久、积累许久的情感,关于忧郁、关于爱、关于悲悯。他真诚地希望《纪念碑》中的母亲梅佳能够接纳罪犯斯特克忏悔的灵魂,然而,他却让梅佳一次又一次地抽回了自己的手……舞台上的角色发出了绝望的嚎叫,舞台下的导演亦是在近乎崩溃中泪洒衣襟。在本性上,人和人之间是渴望沟通的,但现实生活和现实情感间的沟通毕竟是艰难的!查明哲无法抗拒心灵深处的体验,这是他的矛盾,也是他的真诚!
“剧院就是教堂。”教堂是灵魂交流的地方,也是净化心灵的地方。这是查明哲从俄罗斯留学归国时,导师札哈罗夫说过的一句话。这句话强烈地震动了查明哲,多年来,他一直用这句话作为自己导演艺术追求的精神的佐证,并在自己所坚守的戏剧精神中执著地探询……戏剧不能让人走出剧场后不再牵挂,至少她应该引人思考,生发出情感的共鸣。查明哲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就像他导演的话剧《青春禁忌游戏》中的老师叶莲娜·谢尔盖耶夫娜。他生活在熙攘闹市之中,却不会打磨世故人情;他阅尽了繁华舞台之后,却偏爱聆听人性独白的低吟。高处不胜寒,查明哲常会感到一种置身人海当中的孤独。他总是克服着生活的落差和惯性,使自己沉静。他似在潜心修炼,气定神闲间,已是浮华掠尽,人世沧桑……大隐于市。查明哲也会偶尔去闹市走走,看看而已。不会倾心迷恋,也不会驻足久留。
远方的风景
青春年少却无所事事闲置在家,这是生活的捉弄,同时也是一种煎熬。无所事事有两种结果:一种是自暴自弃的沉沦,一种是不甘寂寞的奋起。18岁那年,一个意外的机会,使查明哲迈入了戏剧的门坎。当时,他陪一个同学去考合肥市文工团,却被主考老师一眼相中。无心插柳,查明哲忽然地就成为了一名话剧演员。命运给了他如此的转机,他惶然受之,倾心回报。六年多的演戏生涯中,查明哲曾在《雷雨》、《八一风暴》、《于无声处》、《四一年的枪声》等十多部话剧中扮演过主要角色。尤其是在《雷雨》中成功地塑造了二少爷周冲的形象之后,“二少爷”的称呼成为了查明哲在当地名气飞升的标志。无论他走到哪里,都会有人把这位“二少爷”认出来。
1978年,老天爷又将一个选择摆在了查明哲的面前,中央戏剧学院到安徽招生。上学读书,这是查明哲心中难以释怀的情结,无法泯灭的火焰。那是他的向往、他的激情、他曾眺望了很久的风景……
缘分天定。
由于年龄超过了表演系的招生范围,查明哲报考了导演进修班,主考老师爱惜查明哲的才华和年纪,建议他考第二年的导演系本科班。一年的时间,足够查明哲衡量得失。“二少爷”脚下这片已经焐热的土地给予了他自信和未来发展的坦途。可是,放弃眼前拥有的一切,到北京读书,开始的将是一个崭新却陌生的领域,跋涉其中,前路难卜……但他义无返顾。查明哲不仅爱上学,也爱上了导演这一行。大学毕业后,他留在学校导演系任教,同时攻读了硕士学位;1991年,“中戏”得到了两个留苏深造的名额,查明哲的心顿时狂动起来,仿佛一片遥远的白桦林在向他召唤。他又一次踏上了通往远方的求学之路。
在莫斯科国立卢那察尔斯基戏剧学院,查明哲获得了导演学博士学位。归国之后,他再一次开始新的更加艰难的选择。如同“二少爷”告别合肥那片温热的土地,这一回,为了实现做一名真正的导演的念想,将学到的知识、理论尽快地运用到舞台创作实践中,他婉拒了母校为他准备下的优越位置。如果说“二少爷”只需要说服自己的内心,而离开学院所要说服的却不止是自己眷恋母校的情感,更重要的是那一双双期待他的目光。当徐晓钟院长颤抖地在他调动文件上签下名字时,查明哲的眼泪差点掉下来,他在内心中无数遍地承诺:一定用好的作品来弥补……就是那个头也不忍回的离去,成为了查明哲导演实践中不懈追求的源泉;成为了“战争三部曲”一发不可收的动力;成为了他奔赴导演艺术至高境界的信念。
大雪之后,是立春
反思战争带来的灾难,呼唤世界珍惜和平,查明哲导演了“战争三部曲”,这是一个导演义不容辞历史责任;希望孩子们的心灵和身体同样健康成长,并为他们带来欢乐,查明哲执导了童话音乐剧《饼干小子》,这是一个导演的精神义务;临危受命,继任导演话剧《立秋》,完成恩师陈颙的遗作,却是查明哲内心的情感命令和艺术使命……凭着与导师陈颙的心灵相通,查明哲接受了6天时间合成了一部陌生大戏的任务。当他发现剧本的结尾“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有一种宿命的感觉时,便毅然提出修改。虽然,他能够理解剧组的演员们为维护陈颙老师作品而投向他的不满的眼神,但是,他必须遵循与导师冥冥之中的默契,他相信,她一定会支持他的……于是,我们在剧终时听到了那个让人怦然心动、充满了沧桑却更饱含希望的璀璨字眼:立春……
生命终究是会随风而去的,可是精神将永恒!查明哲坚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