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在解放前的上海,流浪儿童三毛无家可归,衣食无着。为了生存,他卖过报,拾过烟头,帮别人推黄包车,但总是受人欺侮,只有与他命运相同的流浪儿关心他,给他温暖。后来,他被流氓爷叔骗去干偷窃行当,好心的三毛不肯,逃了出来。
不久,他又被一个有钱而不能生育的贵妇人收为养子。三毛过不惯有钱人家的虚伪、腐朽的生活,在贵妇人为他举行鸡尾酒会时,纠合一群流浪儿伙伴,扰乱了酒会。然后,三毛脱下华丽的衣服,披上麻袋片,又回到流浪儿队伍中来。上海解放了,三毛兴高采烈地迎接新生活的到来。
一次又一次退守的三毛
每当坐在电影院里面对翻江倒海、山崩地裂的画面时,一切现实都在离我们远去,但无非是顶着各自的大脑袋进入一场无梦的睡眠而已,如果说这就是大片给我们带来的养生效果的话,那么1949年的那部《三毛流浪记》简直可以看成是一支兴奋剂了。当被大富之家收养的三毛,把一群苦孩子穷哥们儿也一并带进豪门饮宴时,当他们围成一圈载歌载舞时,这一刻,身处其中的这个巨大的城市,仿佛也成了银幕之外的我们的了。
这种经验只有在长期体验过大都市文明的人才能体味。这也是为什么只有在上海,才能产生三毛这样的人物。“三毛之父”,浙江人张乐平的出道是在上海;《三毛流浪记》的导演赵明也是在上海完成了在电影圈里摸爬滚打的成长。甚至生在南方、学在北方的张建亚也只有在上海才能做出他那部相当“后现代”的《三毛从军记》。
上海的天气始终是萎靡不振的一副样子,上海的老街道始终是那么狭窄拥挤,这就是多少年来上海在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心目中沉淀下来的感觉。这是一种和北京完全不同的经验。在后者那里,标志的作用似乎要永远大于实际生活的作用,就像一座空的豪宅,让人心存敬畏,却不属于任何人。电影中的三毛,充满了上海气质。人物虽然是虚构的,但是每一个场景、每一种求生的手段乃至每一次的反抗,都带着现实的真情实感,有无奈,有市侩。所以片中的反抗才具有让人情感得以宣泄的力量。
也许是有过北方生活的改变,也许是福建祖籍的干扰,张建亚《三毛从军记》里的三毛身上的上海气质就打了不少折扣。如果非要整理出一份履历的话,三毛当然是从完军才进的城。但毫无疑问的是三毛在张建亚那里更多地变成了一个代表历史大背景的象征,而不再是大都市中的一粒尘埃,就像你我。在这部片子里,游戏感得到了空前的强调。影片将漫画手法、荒诞风格及资料片、滑稽表演有机地结合起来。战场上的三毛胜利了,但是作为一个寄托小人物内心的失落感、实现我们心中理想的代言人,三毛却退守了。
因为人们不再能在这样一个“特殊”的三毛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找到自己占领这座城市的希望。
中央电视台在筹拍关于三毛最新的动画片,这个三毛已经挂上了“京”牌儿。据说原著的内容也被大大地丰富和改写了,据说京派三毛将会变得更加“油滑可爱”,一改以前的邋遢可怜相。三毛,再次被迫退守。忙碌在城市里的那些人,又将去哪里寻找自己的精神胜利?
“三毛就是我呀”--扮演者王龙基回忆《三毛流浪记》拍摄经历
细细的脖子顶着一个大大的脑袋,还有头顶上那孤独的三根毛,这样一个妇孺皆知的形象在中国电影史上被浓墨重彩地描画过一笔,这就是电影《三毛流浪记》。电影中那个倔强的流浪儿现在怎么样了?我们采访到当时在影片中饰演三毛的王龙基先生,他是中国电影音乐配乐大师王云阶的儿子,解放后他当过兵,复员后进了工厂,在上海无线电二十厂一干就是三十年,“三毛厂长”现在创办了公司,步入商界。
当王龙基激情澎湃地回忆往事的时候,我们也回到了“三毛”时代。
与三毛的偶遇
我其实在演三毛的时候已经算“老演员”了,曾经在史东山伯伯导演的《新闺怨》中和白杨配过戏,又在曹禺伯伯编导的《艳阳天》以及昆仑公司出品的《关不住的春光》、《希望在人间》、《乌鸦与麻雀》等影片中扮演过角色。
1947年,父亲带着我们到上海已经一年了,他那时候在昆仑公司为电影作曲。
当时看到张乐平伯伯的漫画《三毛》,想起和爸爸妈妈从四川漂泊到老家山东,从山东到上海的贫困生活,觉得“三毛就是我呀”。特别巧的是昆仑公司也正在寻找三毛,因为他们要将三毛搬上银幕,阳翰笙已经把漫画《三毛》改编为电影剧本《三毛流浪记》,导演之一的严恭叔叔负责寻找三毛的扮演者,但是找了好久也没有合适的。
我那时七岁,有一天和几个孩子在一起玩,严恭叔叔一直在旁边看着我们,后来他走过来兴奋地拉着我说:“孩子,你就是三毛呀。”我当时一愣,来到了昆仑公司后,化妆试镜头,张乐平伯伯还有昆仑公司的许多大导演看过后一致通过,就让我来演三毛了。直到后来他们才知道我是王云阶的儿子。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30年代曾有“王先生”系列漫画搬上银幕的尝试,大家对把《三毛》改编成电影也非常有信心。1946年推出了《三毛从军记》,1947年推出了《三毛流浪记》的漫画,这与电影拍摄是同步的,并不是漫画完成后很长时间才把它改编成电影,而是同步进行的,相当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鲜为人知的是电影剧本的改编是由多人“接力”
完成的,当时阳翰笙完成了第一稿,第二稿是由陈白尘完成的,最后定稿由我的师兄李天济完成,将漫画原来的正剧改为了最后呈现出来的喜剧。我觉得非常可贵的是当时的电影工作者争名夺利的很少,大家团结协作,后来陈白尘和李天济都没有署自己的名字。
在中国电影一百年的历史中,应该说《三毛流浪记》还创造了一个“空前”,那就是中国电影史上惟一一次“众星捧月”的盛况,三毛只是一个小孩,却召集来上海几乎所有的电影明星,赵丹和黄宗英,朱琳和刁光覃等“七对夫妻”明星,他们都帮忙来跑龙套。我爸爸也来了,他不仅给电影作了曲,还在片中饰演了一位钢琴师。我因为几个月下来和流浪儿们在一起成为了亲密的朋友,也好像和三毛合为一体了。
历尽艰辛终成经典
因为影片有很鲜明的反蒋倾向,在拍摄的过程中主创人员就多次收到恐吓信,国民党当局扬言要毁了这部影片,昆仑公司的电影艺术家们就把拷贝藏了起来。
1949年,上海解放,夏衍说要把这部影片拿出来,还补拍了一个欢庆解放的场面作为影片结尾,加上一个光明的尾巴。仅仅一个月的时间,影片就红遍了全国,大家被三毛这个流浪小孩的故事迷住了。1958年和1980年,全国两次重新印刷拷贝发行。
1981年《三毛流浪记》在巴黎的6家影院连映两个多月,场场爆满。1997年底,这部片子获得了葡萄牙国际电影大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