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不同的场合碰到非美术界的朋友,这其中不乏有各不同专业的博士生和普通民众,他们都会问我有关陈丹青的一连串问题:“最近你们美术界有位叫陈丹青的教授从清华大学辞职了,原因是他对中国的教育体制极度不满……”他辞职后怎么办?他将来会去哪里?……应该说关于陈丹青辞职事件不是近日的事,早在一年前它就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只是近日获校方的正式批准才再次掀起了热潮。大多数人会顺着陈丹青的路子大谈中国的教育体制问题或陈丹青的英雄主义色彩。然而我更有兴趣的是他这样做的背后理由。
众所周知,陈丹青曾经以一组《西藏组画》和罗中立的《父亲》成为中国油画史上的里程碑,从而使他成为当时最优秀的艺术家之一。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优秀艺术家绝大部分现在都是操持着绘画的老本行并且大都很成功。而陈丹青却在其巅峰时期放弃了其在国内优越的待遇到了美国。他带着对绘画艺术的神圣理想踏上去往艺术天堂的路,结果不能如愿以偿。在纽约的十八年中,陈丹青没有像徐冰、蔡国强等艺术家那样幸运地在西方艺术界走红。相反,国内对他后来创作的油画的评价远无法与《西藏组画》相比。
带着极高期待的中国美术界似乎对他的绘画天才感到怀疑。正当陈丹青的艺术面对困境的时候,适值清华大学招聘百名教授,他选择了回国执教。此时,国内美术界有一种对他绘画天才重新迸发的期待。然而,等到的是陈丹青不停的骂街。他开始不断挑剔中国的教育体制和公共环境艺术(这两个问题都是国内讨论最热的问题)。陈丹青不再以绘画去吸引别人的关注,而是以不断针对时弊的评论和著述跨出美术学科成为媒体的宠儿。陈丹青俨然以一个公众知识分子的姿态猛烈的批评时弊,迅速得到公众的认可。究其原因,我想主要是他抓住了国人潜藏的叛逆心理。
特别是得到了八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人的广泛认同。因为这些人对中国近现代的历史与现实境遇特别熟悉:近现代的落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创伤。所有的这一切都给人们带来一种对社会强烈的怀疑感和紧迫感。改革开放后,国门的打开,五花八门的西方先进商品如潮般地涌入神州大地,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媒体的极度发达让广大的中国人通过电视、网络看到了一个“美伦美幻”的西方社会。虚幻的西方社会的图像与现实的中国社会的境遇相对照使中国民众产生一种对中国社会体制的强烈不满情绪。这种情绪最集中体现在教育问题上。他们认为教育体制的诟病使中国的教育落后,这是中国落后于西方发达社会的根本原因(当然这些道理我想连小学生也会明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