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类型电影自身不断的突破革新,多样化的杂糅,歌舞片也日渐式微,从80年代到上世纪末,鲜有佳作诞生。直到近两年来歌舞片的频频获奖和大受好评,这一传统的类型片种才重新得到重视。
主题与风格
早在40年代歌舞片的“黄金时期”,米高梅的梦幻王国将音乐变成了一种普遍的世界观,是对一种“态度”的视听表现,这种态度实质上就是认为“世界是一个美妙和富于浪漫色彩的地方,其中渗透着音乐的节奏与优雅。”这种态度从最早的《爵士歌王》开始就一直存在,但是作为歌舞片的“主导主题”,却是在“融和歌舞片”将情节和歌舞融为一体之后才明确的。
但是歌舞片发展到当代,主题开始转向多样和含混:《芝加哥》揉合了“黑色电影”的元素,采用阴影和低调光,一反歌舞片高调布光的明亮场景,将镜头转向街道、监狱、法庭等场所,表现“黑色电影”的经典主题——“性和暴力”。其中最为著名的段落“监狱六重唱”引进女权主义色彩,在歌舞片的主题中是一大突破。
被冠以“后现代激情主义”的《红磨坊》是一场拼贴和碎片化的游戏,这符合“后现代”的叙述特征。饱和色块的垒积、漫画式的表演、自由变化的摄影机视点,都体现了后现代“不建设一物”的狂欢式的信条,而歌舞本身的对位运用是对经典的嘲讽和解构。歌舞片不再是表演的标准和陈规了,变成了漫画化和游戏化的杂耍。
当然,从当代电影中我们还是可以找到经典影片的影子,可以不断见到向传统致敬的细节。事实上,电影工业中传统的故事公式被证明是叙事的实验和社会政治颠覆的主要源泉。正是在对传统继承性的创新上,当代歌舞片体现出了在类型和非类型,经典叙事和现代叙事甚至后现代叙事之间的一种平衡,并激发了作为传统类型的歌舞片崭新的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