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群观众集体状告索尼公司,起诉该公司伪造影评为自己的新片做广告,欺骗观众,并要求每张电影票退款5美元。索尼公司想要平息这场官司必须付出150万美元的“和解费”。看来,此次索尼雇人抬轿吹喇叭的“把戏”是耍砸了。 过去,街头杂耍的、练摊的、卖膏药的活动统称耍把式卖艺的。看到耍把式卖艺的,人们总要围上前看一遭,虽然知道什么刀辟活人、肚吞大火都是假的,但图的是一个乐呵。遇到变魔术、卖“祖传秘方”的,串场抬轿的人一忽悠,兴趣就更高了,因为看不明白“把戏”中的“道道”,善良的大妈们总把“把戏”当真,不免上当受骗。 生活中的“把戏”在演艺圈里也经常上演。比如索尼公司杜撰出一个人影评人,为自己制作的电影大说溢美之辞。影评人本该介绍影片的内容、拍摄手法等等,发表自己观片的真实体会,推介影片。片面、虚假地鼓吹影片,给观众下诱饵,做影片的“托儿”或吹鼓手,耍的是“文化把戏”。一般说来,这种“文化把戏”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因为对文化艺术和文化艺术的生产者的评价,本身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只要别吹得让人感到肉麻、离谱,精明的观众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把戏”蒙混过关了。像集体状告索尼“耍把戏”并要求索赔这么较真的观众还真是不多。 其实,如果睁大眼睛,演艺圈里的“把戏”还真不少。包装明星就是一个最大的“把戏”。为了一个新人快速上位,造绯闻、搭异性明星快车;将一个活泼爱闹、真性情的女孩包装成“玉女”;或者干脆将身材稍微有点曲线的人整成“波霸”,总之,怎么吸引人、怎么能迅速上位就怎么玩,幕后人拼的是谁玩得认真,谁玩得煞有介事,能够让新人迅速成为“花旦”、“玉女”、“性感女神”、花样男人、个性帅哥,谁就是最大的赢家。对这些“把戏”,很多看客都给予了高度配合。跟随“把戏”挥洒自己的喜怒哀乐,在明星面前迅速交出了是非判断能力,偶像成了自己生活的指挥棒和指南针,因此“把戏”耍漏的时候不多。 索尼公司伪造影评人吹嘘自己电影的“把戏”,并不怎么高明。面对如今各种味口的观众,怎么能只灌输“自己的电影好”这一种味道?应该好的、坏的、云山雾海的什么味道都有,五味杂陈,吸引各种爱好的观众都走进影院才是上策。看看《七剑》,尽管骂声大,称赞声小,但丝毫不影响自己的票房。这年头,谁没有好奇心,谁不想看了电影发表自己的个性见解,《七剑》的票房因此就上去了。 所以,对演艺圈而言,“把戏”与炒作、策划、销售紧密相连,只要别愚蠢地露出“把戏”的底牌,就成功了一半;能让“把戏”吸引来成千上万的看客,你就是一个高明的人。至于“把戏”的孰优孰劣,是低级趣味还是高尚、高明,则很难用一个标准来衡量。 搜狗(www.sogou.com)搜索:“索尼”,共找到
17,196,731
个相关网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