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只有身处其中的男人跟女人,才能深切体会:在这场“战争”中,并没有浪漫的玫瑰或醉人的花香,有的,只是硝烟弥漫。
那么,身处“围城”的男女们,究竟谁伤害了谁?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婚姻也罢,工作也罢,人生大多如此。”钱钟书先生在他的名著《围城》里如是说。
虽然这已是上个世纪的作品了,但“围城”理论套用在21世纪的今天、现代男女所面临的婚姻家庭的两难境地,似乎也并没有过时:冲进围城的人,未必“从此幸福快乐地生活下去”;而走出围城的人,也未必从此陷入不快乐的深渊———
在离婚人数高达每年50万的英国,最近就进行了这样一项调查:本月初,英国约克夏建筑协会委托《每日电信报》对3515名走出婚姻“围城”的男女做了问卷,目的在于了解他们离婚后的情感体验。结果十分出人意料:在一般人眼里,离婚并不是件值得高兴的事,尤其是女性,常常被视为失败婚姻的最大受害者。然而这次的调查却显示,大半数人在离婚后反而生活得比原来更加幸福了———有这种感觉的男女人数比例竟高达70%以上!
调查更发现:过去两年间离婚的英国人中,53%的女性认为得到了解脱,男性的比例则为46%;而感觉到解放了的男女比例分别为37%和46%。至于离婚后感觉生活更幸福的女性比例,更比男性多出了近十个百分点。
西方人把婚姻关系中男女之间的矛盾、争执比喻为“玫瑰的战争”,大概只有身处其中的男人跟女人,才能深切体会:在这场“战争”中,并没有浪漫的玫瑰或醉人的花香,有的,只是硝烟弥漫。
这个调查却让我们看到另一个事实:在男权社会仍占主导位置的今天,在“玫瑰的战争”中受伤的,却并非总是女人。
那么,身处“围城”的男女们,究竟谁伤害了谁?
当“绝望的主妇”杀死了“房子里的天使”
失乐园的红苹果掉下来,把亚当砸得没了影儿;四位漂亮的“夏娃”一手接住一个苹果,露出胸有成竹的胜利微笑……
这是刚刚在美国ABC电视台落下帷幕、如今正在全世界130个电视台热播的电视剧《绝望的主妇》(DesperateHousewives)耐人寻味的片头。这部电视剧之所以能在今年初的金球奖颁奖典礼上大出风头,最大的原因,就是它以黑色幽默的手法,揭示了现代婚姻与家庭生活的种种缺陷。
在传统社会里,无论男人或女人,都对家庭生活抱有各种预期。主流文化对家庭关系高度认同,赋予其较多的正面价值,其中最主要的成份是“爱、宽容、成长和慰藉”。我们从小所受到的教育,都让我们相信家庭是一个“幸福的港湾”,相信家里总有一双温柔的手,在给我们准备丰足的衣食之外,还负责抚慰我们受到残酷现实伤害的心灵……
然而现实总是让我们失望。
明星妮可-基德曼在电影《时时刻刻》中扮演英国天才女作家弗吉妮亚·伍尔芙,电影开头,伍尔芙就投河自尽,后面以倒叙的方式描述小说中女主人公的悲剧故事。这一点跟《绝望的主妇》何其相同———不管是电影,还是电视剧,人们的视角都不得不再一次被带入家庭生活这个隐秘的乐园或失乐园。
伍尔芙所生活的维多利亚时代,女性被道德要求做“有教养的女人”,像母亲和祖母一样,对社会生活保持沉默,保持单纯的天性和心灵状态,必须是“房子里的天使”,供给天使般的家务服务和心灵家园。但伍尔芙热爱写作,她痛楚地感觉到,要满足写作欲望,必须先杀死“房子里的天使”。她说:“不妨短暂考察一个普通心灵在一个平常日子里的经历。心灵接受了无以计数的印象———琐碎的、奇异古怪的、转眼即忘的或用锋锐的钢刀铭刻在心的。”
伍尔芙倾其一生都在为话语权而挣扎奋斗,临死前都没得到满意的结果。
然而维多利亚时代毕竟离我们太遥远,《绝望的主妇》似乎更容易让现代女人找到角色认同:无论是离婚后带着女儿共同生活、对幸福充满憧憬却又不敢再接近幸福的天真女人苏珊(Susan),还是曾经叱咤职场,却不得不退归家庭相夫教子的强悍女人丽奈特(Lynette);无论是处处力求“全能”、丝毫容不得差错的完美女人布莉(Bree),还是常常容许自己犯错,并总是力图逃避承担后果的精明女人嘉碧儿(Gabrielle)……这些女人,以前所未有的鲜明形象出现在男人们的视线里,也让他们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危机与压力———
当终于有一天,这形形色色的“绝望主妇”杀掉了那个“房子里的天使”,男人们终于恐慌地发现:他们曾经花繁叶茂的后院里,如今一片荒芜。
谁比谁更绝望
值得关注的是,《每日电信报》的调查,从另一个方面揭示了现代男性处理情感问题上的脆弱:调查发现,离婚后,女性更容易感到解脱、自由和幸福,而男性则会感到悲伤、背叛、迷茫,甚至出现自杀的倾向。调查显示女性具有更高的情感智商和更强的情感力量,从她们做出离婚决定后所从事的活动中就能看出来:女性比男性更容易积极参与活动,比如说花更多的时间与朋友或家人相处,或者进行心理咨询或治疗。而男性则更愿意借酒消愁,或者寻找一夜情的机会,联系昔日恋人,或者加入交友俱乐部。
如此看来,到底谁比谁更绝望?
张爱玲说:“男人对于女人的奇特态度,似乎是夫子曰女人都可杀,只不过为国家民族生存计,不可斩尽杀绝。”
也许,男人们是时候开始后悔了。“每晚9点钟,这位充满活力的先生已睡在床上,鼾声阵阵了。而我就只有一个人收看《绝望的主妇》。女士们先生们,我就是一个绝望的家庭主妇。”劳拉·布什的“控诉”让美国人开始正视“主妇问题”,也使得《绝望的主妇》从开播初期的未获广告商青睐,变为现今最热门的话题,不但掀起“主妇文化”的热烈讨论,也同时引致所谓“怨妇娱乐”的盛行。美国的男人们开始每个周日晚上与他们的妻子或女友一起坐在电视机旁,追看剧情的发展。美国的女人们甚至振臂高呼:“如果没有了《绝望的主妇》,以后每个周日晚上9点-10点我将如何打发时间?!”
其实关于“怨妇”娱乐,对于我们也并不陌生,只不过随着时代的不同,表达形式会稍许变化。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上世纪90年代万人空巷的电视剧《渴望》:女主角刘慧芳虽无“怨妇”之名,却是一个遵循着无懈可击的传统道德塑造出来的正面典范,以道德形象而获悲剧命运,赢得泪水。在她身上折射出的,其实就是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女性对自己角色地位的某种觉醒,尽管这觉醒是以对传统的继承和遵循的态度来表现的。
在《绝望的主妇》里面的家庭,看不到那类在中国媒体上常能翻到的口述实录———糟糕的一夜情、背叛、遗弃、因感情变故引起的流血冲突、现实和道德感的巨大背离……戏剧性的精心经营抵消了现实意义,没有随便的谎言,也没漫不经心的伤害,但这并不是说它对我们理解何谓现实毫无意义。事实上,大量类似故事正在发生并愈演愈烈,看看当今大学生的征婚宣言就能得出结论。甚至有些以理性和科学为本的学者也毫无忌惮地把这种观点以相当有逻辑性的方式表达出来,关于后者,已有诸如“女人回家”这样等待官方表决的提案,在很广泛的层面上引起了极有火药味的争论。
“战争”仍在继续
有趣的是,当美国人热切讨论着《绝望的主妇》
时,另一部同是反映女性婚恋问题的电视剧也在中国内地赢得了同样的关注,那就是由几位内地大牌女明星主演的《好想好想谈恋爱》。在这部被称为“内地版《欲望都市》”(《SexAndTheCity》)的电视剧里,四位女主角对于性平等的大胆言论与追求,与《欲望都市》里头的那几位几乎如出一辙。这似乎也预示着:中国女性对于自身角色的觉醒时代,已经来临。
《每日电信报》的调查也显示了现代女性对于处理感情问题所表现出来的更为优于男性的能力。但这是否意味着女性在对待“围城”问题上,比男性更为乐观与积极了?事实并非如此。调查表明:走出“围城”的男性更有可能先于女性再婚。这项男女的比例相差很大,分别为15%和5%。而女性则宁愿选择新的约会,却不愿再贸然走入“围城”。
一直以来女人几乎是“家”的象征。《绝望的主妇》暗示得很明显:在剧中,貌美能干的主妇们既丧失影响社会生活的能力,在日益复杂的家庭生活中又找不到希望和安慰,灵肉分离无法解脱,于是,女人失去继续忍受的力量,男人们失去“房子里的天使”,轻描淡写的剧情里,女人的脆弱映衬着男人的麻木疲惫,男人对于未来的空虚、恐慌、畏难和悲哀,不难想见。
这其实正是在我们身边发生着的生活,从前存在,现在存在,将来还会不断发生,也许它会长久地持续下去。社会过于强大,在争夺对家庭的支配,对于爱在人生中的地位的支配,自称进步无敌的人类,却不得不面对尴尬事实:进步导致个人幸福的萎缩。我们失去了传统的家庭,失去了心灵归宿,也失去了传统意义上的幸福。现在,我们正在失去幸福的最后寄宿点:严格、真正意义上的家庭妇女———“主妇”。
正如《欲望都市》开头女作家Carrie的一段话:“欢迎来到不纯真的年代。没有人再会在蒂凡内吃早餐,没有人再会记住那些浪漫的情事。相反,我们在早上七点吃早餐,并希望尽快把所有的情事忘得一干二净。”
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让我们每个人脚步匆忙,无暇顾及旁人的绝望与悲伤。而只要男人与女人共存于这世界上,他们之间的“战争”,也就无可避免。
古希腊寓言说,人类会慢慢地堕落下去,也许现在就是个很坏的开端。古典尊严和浪漫成为过去式,如果不肯坐以待毙,也许可以寻求另外的幸福:假设放弃对家庭的道德追溯?假设个人幸福与否,与家庭这种形式主义的经济制度没有关系?假设我们不必把自己的脆弱灵魂,放置在家庭这么一个充满油盐酱醋世俗气味的地方?如果家庭构成了对男女共同的压迫,还去强求一种幸福模型,是否过于执着了呢?(黛琪/陈蜻) 搜狗(www.sogou.com)搜索:“男女”,共找到
16,827,943
个相关网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