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纪下叶,六世班禅的侄子请英格兰青年波格尔吃了一顿丰盛的午餐,食谱为:切碎的肥羊肉组成的咖喱饭;一块用盐巴、藏红花和其它香料作调料的生的冻牛肉;一块煮熟的、及另一块只在表面速炸一下而内部完全生的羊肉。几年前看到这一食谱时,这些可能一辈子也碰不到的味道在我心中激起类似乡愁的感觉。
寺院展佛、神山圣湖是形而上的,如果只留下这部份的回忆,西藏仍很虚幻神秘。幸亏潜伏在我胃中的十八世纪的西藏味道,在海拔一点点高起来的途中一个个苏醒,带着我以最快的速度,穿梭于藏人的日常生活。这种生活是形而下的,真实而稳妥,仿佛我自己的生活。
对我来说,充满工艺品的八角街仍嫌虚华,我更喜欢拉萨的小昭寺路。早上斜倚在由蓝、绿、橙几何色块和花卉绘成的藏式民居门框上,悠闲地吃着手中的饼子。它是一旁小昭寺路28号里的藏族女人手工擀制的,才出炉一、二分钟。虽然刚吃过表层敷着黄豆面的豆沙凉糍粑、底儿托着柚子叶的叶儿粑,但闻着饼子散发出的青稞和麦的干香爽朗味道,肚子又发饿了。看着庭院里借助压力泵打水的穿漂亮藏袍的少妇、对面铺子里从等身高的油桶里零拷食用油的男人、兜售3元5角一斤羊毛的康巴人,还有位抱了满怀“格萨花”的女人,正朝我走来……“因为饮食,所以男女”,我莫名其妙地想着这句话,啃起第二个饼子。
循着酥油的味道,穿过歧路交错的街巷,坐进据说是彻底藏式的佳村拉曲餐吧。它像洞穴,泥墙里嵌着树根,桌椅的树皮未褪去。环境原始,但饮食远没叫人茹毛饮血。炸牦牛肉、干炸羊肺、油炸羊肠、巴杂麻菇、人参果饭……在我看来,制作过于精致,我念念不忘十八世纪的那个食谱。然而同伴还是不习惯混杂一气的牛羊肉和酥油的异味,几近熏倒。我却非常自然地消耗这些饭菜,还有3磅酥油茶,好像它们本来是我的食物。整整一个下午。我边吃边翻阅旅游杂志,当看到“一只鹰在穷宗顶上盘旋,朝拜来此的信徒用白石摆出一幅巨大的经文”时,听到窗下游行队伍的欢笑声,原来穿着鲜亮藏服的残疾手艺人经常从此经过,展现技能。另一个下午,我盘腿坐在冈拉梅朵两楼的木地板上,喝着有奇异奶香的藏式咖啡,看画工临摹唐卡。
饮食是最好的向导,把我引入这样的生活:懒散、放松,却不失精神。这是我喜欢的。于是我更加有理由纵容我的胃口。在西藏名优产品展销会上,我已馋到竟指着切割得很小的胶合板样品说:“买两斤压缩饼干,去纳木错时当点心。” 搜狗(www.sogou.com)搜索:“小昭寺”,共找到
4,067
个相关网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