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毛泽东诞辰110周年之际,央视电影频道相继播映了《井冈山》、《毛泽东的亲家张文秋》、《毛泽东和他的儿子》、《库尔班大叔上北京》以及歌舞剧《蝶恋花》等13部以毛泽东为主角的影片。在这些影片里,人们看到一代代艺术家孜孜不倦地用心灵与伟人对话,凝练出一个个光灿夺目的银幕领袖形象。自《大河奔流》中于是之首次饰演毛泽东开始,张克瑶、王仁、古月、唐国强、王霙……这些与银幕上的毛泽东紧紧相连的艺术家们,用他们独到的眼光,诠释着伟人的足迹。
神与音的张扬:张克瑶
将毛主席的形象再现于银幕,电影工作者们在追求相貌和声音的相似上下了不少功夫,有着深厚舞台功底的张克瑶便成了当时饰演毛泽东最合适的人选。张克瑶是原西安话剧院的演员,曾在《雷雨》、《蔡文姬》、《高山下的花环》等80多部舞台剧中担任重要角色。1976年,张克瑶首次在话剧《西安事变》中出演了毛泽东。之后,为了更好地诠释主席的形象,他先后数十次到延安采风、体验生活,还曾经背着行囊,沿着毛泽东当年转战陕北的路线,走遍了整个陕北。他在电影《风雨下钟山》、《巍巍昆仑》、《白求恩———一个英雄的成长》;话剧《西安事变》、《毛泽东的故事》中成功地扮演了主席的形象后,却出人意料地走到了幕后,开始通过声音继续塑造主席的形象。
从形似到神形兼备:古月
与张克瑶相比,古月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就是“形似”。确切的说早在发掘张克瑶之前,《西安事变》的导演就大胆起用了非职业演员古月。因此,1981年出品的《西安事变》不仅成为古月的电影处女作,也成为第一部让观众通过摄影机目睹毛泽东“庐山真面目”的影片,尽管片中主席的戏份并不多,但古月一出场就让所有的观众为之哗然。
《西安事变》之后,古月清醒地意识到,仅仅依靠形象上的酷似吸引观众的眼球是不够的。因此,他翻阅大量历史资料,也接触了许多曾在主席身边工作过的人。演员长期扮演一个特定的角色,必然会对角色产生感情。一说起毛泽东,古月就滔滔不绝,在他心目中,主席不仅是个能驾驭历史发展走向的一代伟人,还是个重感情、懂幽默的人。截止到电影《走出西柏坡》,古月已经在影视剧中83次扮演毛泽东,成为扮演次数最多的演员。
超越形神、提升创作高度:唐国强
先有张克瑶的神似,后有古月的形似,再加上王仁、王霙等人的出色表演,在常人看来,对于银幕上的毛泽东形象的塑造似乎已经达到了巅峰,但对更高境界有着深厚渴望的电影工作者们来说,却是又一次艺术探险的开始。人们尝试摒弃传统的“形似与神似”的理念,试图从表演、导演、化装等方面的全新把握上征服观众。于是,有着冒险精神的导演翟俊杰在电影《长征》中力排多种异议,出人意料地起用了观众熟知的演员唐国强,加入到扮演毛主席的行列,让银幕上的毛泽东形象又一次实现了飞跃。
其实,唐国强当初进入八一电影制片厂时,就是作为特型演员招收的,直到1996年的电影《长征》才让他圆了演领袖的梦。
有业内人评价,唐国强扮演的毛泽东形象超越了简单模仿和单纯形神相似的境界,实现了“演员从塑造出发,通过表演来把握角色”的高度。
青春激荡、神形兼备:王霙
当观众的思维惯式已经把古月等演员与毛泽东划等号时,电影人开始了新的思考,他们渴望在银幕前呈现出更加鲜活、人性化的毛泽东。于是就有了激情澎湃、热血张扬的青年演员王霙的出现,他的崭露头角为多年来相对模式化的银幕毛泽东形象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原本是中央实验话剧院演员的王雵从22个候选人中脱颖而出,出演了电影《开天辟地》中的毛泽东后,改行进入了电影圈,成为《毛泽东在一九二五》、《秋收起义》、《杨开慧》、《毛主席去安源》等影片中专演青年毛泽东的“特型演员”。在饰演毛主席的演员队伍中,王霙可以称得上是最年轻的,同时也是近年来颇受专家和观众好评的,他用创作履行着自己的诺言———“用心去塑造主席的形象”。
搜狗(www.sogou.com)搜索:“毛泽东”,共找到
5,303,231
个相关网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