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话剧。”说这话的人,是演出艺术市场繁荣的希望
“哪里能搞票?”问这话的人,是想不花钱就看演出,即蹭票。而令人惊异的是,这两句话很可能出自同一个人之口。对话剧而言的结果就是:因为喜欢它,所以伤害它。
赠票打通路子
“一场演出,一般要送出占票款总额的1/5到1/4的赠票。”一位演出商对记者说。以话剧周中的一场演出为例,记者上午从票务中心看到已售票100多张,下午突然猛增到300多张。原来,有关单位一下子取走了200张门票,电脑座位图上“灰”了一整片。“谁愿意把印有比钞票的数额还大的门票就白白送人?可是很多关节部位,都是要用票去表示的。”这位演出商所谓的关节,即是指一场演出可能涉及的各个方面:主管、场地、安保、宣传等等部门。
反正都是赠送,演出商干脆就把票价定得尽量高,“越高越拿得出手。”票价就因此又提高一截。而更糟糕的是,不是所有的赠票都有人去看。大多数黄牛党手里的票,实际上就是这些赠票。黄牛党以低价收进,再以大大低于票面价的价格售出,售票窗口就没人去了。“赠票扰乱市场造成的间接损失,可能比直接损失还大得多。”重庆市演出公司苏经理说。
蹭票才有面子
可能正是因为赠票总是给了那些有权势的部门,社会上因此形成了一种心理:能搞到门票,是很有面子的事情。“为了这样的面子,很多人提前很早就跟我打招呼了。”一位演出经理说,“人家又不是跟你要钱,总不好得罪人吧?”他说,,每次演出自己都搞得很累。
而记者手里恰好有份资料,上海大剧院总经理钱世锦说到北京和上海演出市场的区别:“北京是皇城根,不花钱拿到票被视作地位的象征;而我们上海人,则认为买票看戏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那么我们重庆呢?
本报讯(冯伟宁)本报从昨日起推出了关于先锋话剧周的反思报道,一篇《演戏的不如擦鞋的》,在戏剧界和观众中引起了热烈讨论。
一位从事商贸活动的陈女士认为,现在是商业社会,再好的东西都不能养在深闺,重庆话剧走向市场,可以借鉴北京等地与旅行社合作的模式。陈女士向记者表示,一些来三峡旅游的国外旅行团在重庆过夜时安排的活动很少,最多就是吃吃火锅、看看夜景而已,要是安排一些文化演出活动,肯定很受欢迎。另一位来自文化行业的李女士则认为,应把政府投入、体制改革、引进人才三者结合起来,才能解决当前演出单位困境。搜狗(www.sogou.com)搜索:“话剧”,共找到
1,112,830
个相关网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