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是在美术史上暴躁无比而充满传奇的人,更因为他的奇情而受世人瞩目;另一个也是以一生的电影走进自己的心灵,风格奇诡、夸张而幽深。
他们在天堂里的名字仍然叫米开朗基罗·卡拉瓦乔和德瑞克·贾曼吗?
沉于忘却之水
敞开着的艺术家———卡拉瓦乔,也许这样的评价反而不适合德瑞克·贾曼,他的表达有曲折的成分。一个感情上沦陷的人为什么选择先锋手笔?但我个人认为贾曼的非先锋的《卡拉瓦乔》是他最出色的电影。
终于能够在叙述功力上对德瑞克·贾曼有评价了,抽象的东西是反传统叙述的。很容易体会到贾曼潜伏在卡拉瓦乔的呼吸里,这是一种感情暗示和投射;也很容易察觉贾曼对卡拉瓦乔绘画作品的了解程度,影调很符合卡拉瓦乔的风格,作品阐释也恰到好处;当然最值得欣赏的是德瑞克·贾曼这部片子非常沉静,即使那些暴力化镜头。
对照一下塔可夫斯基的《安德烈·鲁勃辽夫》和卡洛斯·绍拉的《戈雅》,三位导演的偏重点是不同的。《安德烈·鲁勃辽夫》是史诗性的,画家承受的是历史与宗教的重量;《戈雅》是宫廷生活的,着重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而《卡拉瓦乔》则是情感世界的,有点宿命地推断人的命运。
影片对卡拉瓦乔逃亡的日子没有刻画,是从卡拉瓦乔弥留之际的空荡荡的白屋拍起的。除了情感线索以外,便是如何在主教手下将平民化的风俗特点带进宗教艺术中,关于他的出身与父母没有交代,也没有告诉影迷———卡拉瓦乔的名字来自他出身的小镇名。他的姓是梅里西,父亲梅里西在他6岁那年就死了。
可惜的是在《卡拉瓦乔》中没有看到卡拉瓦乔的代表作《厄玛邬的晚餐》和最残酷的作品《圣保罗皈依》,后来卡拉瓦乔派的残酷女画家简提列斯基的《朱丽斯刺杀荷罗芬尼斯》就受《圣保罗皈依》的影响。卡拉瓦乔是从意大利文艺复兴向巴洛克过渡的代表人物,也是情感上的米开朗基罗和萨德的中间站。我数了数,出现了卡拉瓦乔六七幅名画,贾曼让模特儿在边上摆出画中姿势,灯光与色彩非常逼真。卡拉瓦乔的画作有两大影响后人的特点,一是他遵从自然,基本上是对模特儿的描摹,从而强化世俗性,比如圣母的形象就有可能是他身边的女子的形象。另一个特点是用光上的,人物被聚光灯照射———非常舞台式的,而背景则是大面积阴影,这种光影法直接影响了伦勃朗和鲁本斯在内的17世纪绘画大师。
当贾曼也采取大面积阴影的光影效果,我没有马上想到这是一种力求还原真实的态度,我想卡拉瓦乔的生平吸引着他,也打开了他内心迷乱的阴影。
生命的飘零与无依
一把刀子,几个男女的珍奇故事,非常神经质的眼神特写,在画作前发作和在生活中迷情……我不知道要如何来描写《卡拉瓦乔》的细节,或者说人总是在情欲、思想与内心流放中找到自我,按贾曼的诗句便是———“在太阳之下徘徊”。说起他的诗歌和绘画天赋,我以为他在一系列影片里,诗情的“泛滥”超过绘画感觉的“泛滥”,如果你愿意把他的奇异一生当作一部作品来看的话。
《弹琵琶的青年》是卡拉瓦乔还处在挑逗时代的作品,有人说那个纤弱人物是女性,但他是个男人。影片中蒙第主教问卡拉瓦乔画中那张乐谱写着什么,卡拉瓦乔回答是:“你知道我爱你”。这幅画的沉迷的诗意打动了主教,并把没收的小刀还给了他。小刀上刻着“没有希望没有恐惧”,是不是卡拉瓦乔一生的写照呢?这把刀后来在卡拉瓦乔的手下杀了一个爱恨交加的人,在临死前又靠它和牧师争夺着信仰的归宿。卡拉瓦乔至死不渝地信奉着自己。
卡拉瓦乔的女模特勒那的死造成了名画《圣母之死》的诞生,他的力量象征的爱人也因为勒那之死而被打入监狱。这是一出妒嫉与复仇的戏,影片更加进入低沉的悲剧氛围。后来有人评价———“以娼妓的形象来描绘圣母”。卡拉瓦乔一生喜好和底层人士生活在一起,他不怕贫穷与困苦,他要的是直接的自由与反抗。
《安葬》出现在卡拉瓦乔死后,不是以画出现,而是以酷似的模特儿的姿态出现———是影片里少数几个现代主义的镜头。是个赤着双脚的男子,贾曼把他比喻成卡拉瓦乔自己。卡拉瓦乔———对绘画史有重要推进却放荡不羁的人最终也赤裸着灵魂。他在逃亡中身陷重病,直至床单也成为黑夜的一部分。
卡拉瓦乔要比提香或者那个米开朗基罗少活很多年,比拉斐尔命长一点———37岁。拉斐尔是天才早逝,卡拉瓦乔则是自己割掉了自己的生命,用浪迹情感的方式。
贾曼没有安排一种归依感,卡拉瓦乔死后的眼睛上放着两枚铜币。贾曼的一生也没有归依感,即使在最后他著名的“蓝色”里。
生命是一种无依、飘零、自由与抗争,对于一些人是这样
搜狗(www.sogou.com)搜索:“电影”,共找到
43,192,665
个相关网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