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篇为萨特赢得1964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文字生涯》中,童年的萨特曾经说:“如果能听到一个奇迹般的声音宣布:‘这个小萨特很称职,如果他死了,法国的损失将不可估量。’我愿意付出一切代价。”这样的期望,在萨特活着的时候就已经应验,而在他离世的1980年6月21日,西方媒体更是留下了万人空巷送萨特的纪录,但也隐隐发出了“一个时代终结了”的预言。从今天的一些现象而论,萨特的存在主义已经不可能让当今的青年学子激动不已,以人手一册《存在与虚无》作为阅读时尚,但是萨特在上世纪80年代与中国知识界的精神契合,还是一代知识分子最激动人心的记忆。从他们身上,我们依然可以读出萨特的魅力与影响。
查明哲(戏剧导演)萨特的影响不只是戏剧而已因为排演萨特的戏剧,接触到萨特的哲学与戏剧,萨特对我的影响不仅是戏剧而已。萨特的观点———即存在先于本质,一个人要靠自我选择、行动取得存在等都让我感同身受。还有他所反复强调的“自由”、“选择”、“人要不断行动”等,都能给我的生活以启示。而且当我在生活中面临选择时,我特别能感受到他在戏剧中传达出的选择的分量。萨特的哲学书可能很晦涩,但是在戏剧中却显得活生生的。有人说萨特过时了,我不知这是在怎样的层面上来谈的。我从戏剧角度理解,他的哲学在现代仍然在延伸,因为我在排上世纪90年代加拿大的名剧《纪念碑》时,也同样感到戏中渗透的“选择的命题”。我认为,当你真正感受了它,就能感受到它的力量与存在。
周国平(学者)喜欢他的文学胜于哲学
我对萨特的那本小册子《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印象很深刻,因为它对人道主义与存在主义的关系讲得比较明白通俗,也很清楚地讲清了存在先于本质的核心命题。比起萨特晦涩难懂的《存在与虚无》、《辩证理论批判》,我更喜欢他的文学剧本,感觉很内行。我甚至认为萨特本质上是文学家,剧本写得比哲学好。要我现在选择重读,我会选择那些剧本小说。还是那句话,只要是好的东西都值得重读。孙小宁
搜狗(www.sogou.com)搜索:“萨特”,共找到
2,842,068
个相关网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