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越剧院把元杂剧《冤报冤赵氏孤儿》重新搬上越剧舞台,不仅需要巨大的勇气,还要甘冒失败的风险。自1755年伏尔泰将该剧改编成《中国孤儿》,在巴黎剧院连演190场以来,该剧已成为名震中外的戏曲经典剧目。近半个世纪来,国内已有秦腔、京剧、话剧、豫剧等剧种相继把《赵氏孤儿》搬上了舞台。如今,上海越剧院把这一曲慷慨悲歌再现于越剧舞台,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迈出新的一步
敢于创新的赵志刚再度弄险,非常心做出非常事,上周四在上海大剧院上演的越剧《赵氏孤儿》好评如潮。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说:“我说这个戏是越剧,是迈出了21世纪步伐的越剧。”许多老观众说,《赵氏孤儿》是一出好看的、特别的越剧,男女合演看上去蛮舒服;新观众说,想不到《赵氏孤儿》这样好看好听。首场演出,演员谢幕时间长达10分钟。这表明,苛刻的上海观众已认可了这出戏。虽然它还不很完美,但在越剧发展史上,这肯定是一个了不起的突破。
依然“越味”十足
越剧历来擅长于表现才子佳人,这回却表现了金戈铁马。它依然是一出“越味”十足的越剧。尹派、傅派、吕派、范派唱腔的特色是鲜明的。感人肺腑的夫妻情、骨肉情同样保留了越剧以情感人的特色。大幕拉开,交响乐的伴奏使一向柔情如水的越剧硬朗起来。《赵氏孤儿》有可能成为越剧男女合演的界碑性作品。赵志刚不惑之年的转型之作,为越剧改革迈出了新的一步。看来,题材和表演的多样化是越剧谋取生存和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
敢于冲破限制
现在,许多青年人之所以不爱看越剧,就在于老剧目、旧内容、熟面孔、老腔调。《赵氏孤儿》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就在于它开风气之先,既突破了传统越剧题材的局限,又敢于突破旧的表演程式的限制,对越剧的表演形式进行了大胆的改造,在越剧舞台上为许多男演员大大地支撑了一把。
《赵氏孤儿》一炮打响,再次证明了在发展中继承、在创新中求发展,乃是戏曲改革的一个普遍规律。“越剧王子”赵志刚首次挂起了髯口,他的老生唱段,同样唱得激越悲怆,令人动容。久违了的何英的加盟,又使这出戏增色不少。美中不足的是何英唱得不多,使傅派的动人唱腔未能使越剧迷们充分满足。
更值得一提的是,话剧导演王晓鹰第一次导演越剧,将许多现代戏剧的表现手法融入到越剧演出之中,舞台整体呈现凝重、洗练、流畅而又有张力的风格。二十几位龙套,借鉴了古希腊戏剧中歌队的手法;飘下的红绸替代了武力和血腥,一把从天而降的利剑,也具有深刻的象征意味。
越剧总是要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的。赵志刚,好样的!他这一次艰难的尝试是既吃力又讨好的。有志于创造的人终将获得成功。看了《赵氏孤儿》后,我更确信这一点。
(作者为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越剧《赵氏孤儿》剧照
搜狗(www.sogou.com)搜索:“赵氏孤儿”,共找到
7,768
个相关网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