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第五代’”
目前,一提起国内声望最高的导演,大家都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张艺谋、陈凯歌和冯小刚这几个名字。而按照普遍的观念,他们都属于如日方中的“第五代”。没想到,这个归类遭到了冯小刚的反对:“我不是什么‘第五代’。张艺谋和陈凯歌二位都是我的老师,都值得我学习。而且,从拍电影的经历来看,他们差不多1982年就进入这个行业了,而我是从1997年才开始当导演的,中间有15年的距离,根本没法比。”
那么,冯小刚是否要把自己纳入新兴的“第六代”呢?“不是。话不能这么说。其实我觉得根本用不上划什么第几代,电影就是个人的创作体验,何必非要划成一个个的‘代’?我们就是一个个的个人。”
避免审美疲劳换风格
不管有没有必要划分,人们的观念已经形成,轻易不会改变。“第六代”代表人物之一的王小帅刚刚凭借新作《青红》在戛纳捧回了评委会奖,之前出席了看片会的冯小刚对这部作品有何评价呢?“挺不错。”他又抿起了嘴唇。
从目前公布的视频片花上来看,《青红》叙事舒缓忧郁,画面色调浅淡,风格如同水墨画,隐忍含蓄地表现了王小帅对那个特定年代“残酷青春”的反思回顾,文艺味浓厚,这和一贯走商业片路线的冯小刚有着很大的不同。银川金鸡百花电影节后,冯小刚要转型拍文艺片的传言四起,老搭档葛优也语重心长地说“冯导不该再拍喜剧片贺岁片了,他应该尝试一些更加凝重的现实题材”,对于葛优的意见,不知冯小刚看法如何?
“应该说,文艺还是商业,关键要看剧本的风格走向。葛老师的话很有道理,他也是我的指导老师啊!而且,我也觉得一个导演应该能驾驭各种风格的题材。说转型可能太过了吧?我主要想避免一个审美疲劳。”
票房和个人表达不可兼得
一直以来,“第六代”群体的作品都比较偏重对于某一时期某类人群的关注,并将导演自身的观点予以尽情表达,显得自我意识非常突出。而这也就造成他们的作品长期徘徊在主流形态之外,既很难得到电影局等主管部门的认可,也在票房上没有突出的表现。对此,冯小刚的看法是:“这个是个人的选择。你要选择表达自我观点,你可以尽情去倾诉,那也很好,但是就不要奢望票房如何如何好。你要想在票房上获得丰厚回报,就要琢磨怎么着把片子拍得引人入胜……反正我拍电影就希望能做得让观众喜欢。”稍停片刻,他又强调说:“艺术创作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就是各人自己的选择,看你选哪条路,选了,就不要老想着这也要那也要。如果你拍电影以满足自己的表达欲望为出发点,就不要奢望人家去捧你的场。这个市场是公平的,你选择要什么,它就会回报你什么。”
冯小刚为自己选择的又是怎样一条路呢?“我啊,我还在摸着石头过河呢。”
等周星驰回来当演员再合作
内地有个冯小刚,香港有个周星驰,两人都是票房金字招牌,都是贺岁片大王,冯氏京味幽默与周氏无厘头在喜剧表现力上也是各有千秋。难得的是,这两大高手一直惺惺相惜,私交甚笃。几年前,冯小刚和周星驰就嚷嚷着要合作一把,让两人的“粉丝”望眼欲穿,胃口吊得天高。可是,岁月无声地去了,至今只能看到二人在某饮料广告中“茶客”冯大侠与“小二”周星星的冷隽对白,再就是“冯帮主”在《功夫》里面目狰狞大呼“还有谁”的惊鸿一瞥。到底什么时候两人才会真刀真枪地捣腾出一部让人耳目一新的鸿篇巨制?
冯小刚显得无限冤屈地把手一摊:“我也没办法啊!人家现在在忙着当导演呐!什么时候他回来当演员,我们再合作咯。”
难道两人不打算联手执导一部电影吗?“两个导演?太多了!没必要。一个导演就很够了。”
在《功夫》中,冯小刚扮演的“鳄鱼帮帮主”因为姘头随地吐痰被警察带走,便带手下大闹警署,探长无奈搬来斧头帮出头,冯帮主随之便被乱斧砍死。从耀武扬威到低声下气,在造型和语言、形体表现上,短短几分钟之内冯小刚显示了非凡的表演天才,其在片中的客串演出颇似神来之笔。此前《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历史老师”和饮料广告中的“大侠”,也都可圈可点。有没有可能冯导也像星爷一样,从此跨行发展,又当导演又当演员?冯小刚两手乱摇:“我哪能和他比啊?我就一客串,见笑了。”
此时此刻的冯小刚言笑晏晏,话语中不时透出熟悉的喜剧风格。不过似乎周星驰在私下就和影片中不一样,影片中的“百变星君”据说私下很沉闷,冯小刚笑嘻嘻地说:“这才说明他厉害啊,可以判若两人。”自顾自笑了一番后,他又说:“不过,我们相处挺愉快的。有机会一定会合作的。”
感叹记者无孔不入
在整个采访中,冯小刚真情流露,时不时还开几个玩笑,把气氛调节至最佳状态,全无一些媒体上所描述的他难以接近的感觉。说到这个问题,冯小刚显得有些无奈,“因为工作的关系,我们避免不了和媒体打交道,也需要媒体的支持,可是有时候真让我为难。”
冯小刚举例说,去年《天下无贼》庆功会上,他因为看过片子后自我感觉很不错,就站在台上跟投资方开玩笑说“这个电影你们就等着收钱吧”,结果报道出来后,话变成了“就等着捞钱吧”。冯小刚认为,这个收钱和捞钱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可意味完全不一样,“如果说捞钱,就会让观众非常反感,觉得我们整个一江湖骗子”。
说着说着,冯小刚不禁有些气愤起来,“我不怕别人骂我的片子,而是很多时候,一些媒体会把我的话曲解了。我这人又特别爱说直话,有时一些带点锋芒的话,或是我不想太平淡刻意幽默一下的话,咱也不说是字字珠玑,要求大家把一字一句都原样刊登出来,但望能够准确表达就好,别把我的话掐头去尾,给别人造成误会。有好几次别人通过媒体误会了我的话,打电话来问我到底是怎么回事,让我很尴尬。”
说着,冯小刚拉着身边的编剧盛和煜打了个比方:“比方说我看了盛老的剧本,非常好,想夸他,可我又不想说出来的话像白开水一样,我就说‘这剧本哪是人写的啊?简直是神写的’,可是有些媒体就会只用我说的前半句‘冯小刚称这剧本不是人写的’,‘啪’,把后半句重点给你一摘,你看看,这意思就完全不一样了。”
倒完了苦水的冯小刚话锋一转,又表示非常羡慕记者:“你们记者多好啊,哪都能去,还能去戛纳采访。”言辞间满是对戛纳的向往和艳羡。
不过最让冯小刚惊诧和佩服的是,钻山打洞的记者总是能通过各种途径挖到他的新闻,“当时我们在甘肃拍《天下无贼》的时候,我们四处转战,可是无论我们躲到哪里,记者都能知道,就连我在途中随口说的一句话,第二天也能被他们抖搂出来。这让我觉得太神奇了!最后,片子也快拍完了,估计是那记者也不忍心看我每天怀疑这个怀疑那个的,才告诉我,他们在我们剧组埋了内线,就是剧组一个副导演的助理。嘿哟!你说可怕不可怕?!简直无孔不入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