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连续剧《暗算》是柳云龙展示自己总导演、监制、主演“三项全能”的首部作品。这部首次描述“特情人员”生活的电视剧,眼下正在进行后期制作,记者日前观看了其片花,感觉《暗算》就是一场真人版“杀人游戏”。柳云龙也认为———确实很像。
一群身份特殊的人走到幕前
该剧所描述的这群特殊人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制片方竟不知如何将其定位,柳云龙说他们既不是特工,也不是特务。最终在有关资料中记者看到了对他们的描述:他们没有名字,只有代号;没有声音,只有行动;没有日常,只有非常;没有眼泪,只有悲伤;没有传记,只有传说……这个世界是由秘密组成的。剧中描述的特别单位“701”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单位,一条看不见的战线,一群特别特殊的人,它们使中国革命多了几分欲言无语的隐秘和神奇。从《红灯记》到《永不消逝的电波》,他们的身影若隐若显;而放眼世界,从《007》到《碟中谍》,他们的故事已经流传天下。根据麦家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暗算》,讲述的正是这样一群人———特情工作者。
《暗算》三部曲由《听风》、《看风》、《捕风》构成,讲述了三个不同的故事。《听风》说的是上世纪50年代,一个拥有类似特异功能的瞎子因具备破译密码的超能力而成为我党的一名特情工作人员……《看风》讲的是一位60年代的“海归”女数学家在身为特情人员期间的坎坷情感生活……《捕风》则回到30年代,我党的地下工作者在潜入国民党内部后与敌人进行的一场斗智斗勇的间谍战……
故意让观众一上来就知道谁是好人
纵观整个片花,最引人入胜的当属《捕风》,只是记者的疑问是:“现如今最忌讳的是脸谱化的作品,可剧中你扮演的共产党员在敌人阵营里特别显眼,一看就是好人……”“的确,我们的影视作品最早是一出场就让观众看出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而现在那种一看开始就知道结局的片子已经不能满足观众的欣赏口味,于是出现了很多混淆黑白的戏剧结构,就是让你只从演员的外形上根本判断不出好坏是非,最典型的是《无间道》。”
柳云龙解释说,“但《暗算》不同,我一开始就让你知道我是共产党员,只是对手不知道。我是要赢,但我要让观众看我怎么赢,故事到最后,敌人也没判断出我是共产党员,把所有人都杀了,我也死了,但情报还是被送出去了,这是怎么回事?这就像我们俩在这里坐着,观众一开始就知道你座位底下有一颗炸弹和最终结尾时才知道有炸弹,那种感觉是不一样的。说高了这是一种境界,我也只是一种尝试。它其实特别考验编剧,编好了,行!编不好,漏洞百出……”
《无间道》导演刘伟强表示过:“《捕风》的剧本我特别喜欢,要让我拍,我肯定把它拍成电影了。”柳云龙更是自信地认为:“在故事上,它已经胜过《无间道》了。一群国民党间谍在圆桌会议上互相猜测和攻击究竟谁是共产党,其中很多对手戏都非常精彩,也确实如你所说很像我们平常玩的‘杀人游戏’(注:该游戏为一群人中有一两个杀手,大家彼此猜测,直至找出杀手或全部被‘杀手’杀掉)……我在里面扮演的钱之江与以往文艺作品中描述的党员都不一样,我给他的定位不是为了生而死,而是为了死而生……”
为什么不用高科技道具
看过片花后,记者还有这样的疑问:“这种类似《碟中谍》、《007》的影视作品如果被放在现在这个年代,配上先进的设备道具必然能拍出很有商业味道的东西。但影片却偏偏将背景放在了30、50、60年代,失去了玄而又玄的道具,如此一部有特殊工作背景的电视剧又是靠什么来吸引人的呢?”
柳云龙说:“那些东西都只是在增加看点,是功能性的。虽然我们没有很多高科技的道具,但我们同样可以拍出那种效果,比如你可以看到有几十恨不得上百个并排的算盘在最后关键时刻同时进行计算的场面,也很有味道……当然,我并没有刻意去展示算盘。我们在筹备的时候,看到过梯形的算盘、三角形的算盘,各种各样的算盘,我当时想,如果都用上,会有一种展现中国算盘文化的嫌疑,有些跳戏。不能哗众取宠又不能土得掉渣,在道具服装上,基本上是遵循那个时代的质感。”
“但《花样年华》里张曼玉不也是在不停地换旗袍吗?这不也是该片的一个亮点吗?”“这是两地文化差异造成的……比如你让张艺谋拍一部《花样年华》那肯定死定了。张艺谋给我们的感觉一直是用极为厚重的影像来阐述一种东西。不像王家卫,他更多的是情绪化的东西,为造型而造型。这也是为什么张艺谋在《英雄》和《十面埋伏》中尽管延续了他自己在《红高粱》时的影像风格却依旧让很多人不理解的原因之一……”
搜狗(www.sogou.com)搜索:“柳云龙”,共找到
7,536
个相关网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