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旭
郑榕
朱旭,生于1930年,辽宁省沈阳市人。1952年进入北京人艺,先后演出《武则天》《霓虹灯下的哨兵》《左邻右舍》《哗变》《屠夫》等剧,并涉足影视表演,曾演出影片《红衣少女》《小巷名流》《变脸》《心香》《洗澡》《刮痧》等。
郑榕,生于1924年,祖籍安徽定远。1950年进入北京人艺。代表剧目有《雷雨》《茶馆》《龙须沟》《智取威虎山》《丹心谱》《冰糖葫芦》等,曾演出影片《楚天风云》《两宫皇太后》等。
话剧《屠夫》加演十场
由高龄艺术家朱旭、郑榕联袂演出的《屠夫》称得上是近期北京市场上最火爆的一部话剧了,即使非双休日,该剧每天的上座率也能达到九成。应观众的强烈要求,该剧从昨天起加演10场,演至19日。朱旭、郑榕接受了本报专访,谈到两人精彩的对戏,郑榕说好的演员对戏就像踢足球,紧张刺激,有来有往。
演技秘诀曾与德奥大使“切磋”
23年前,朱旭就曾扮演《屠夫》中幽默风趣的肉铺老板伯克勒,因此被同行誉为“东方的伯克勒”,现在他再度演出这个人物显得柔韧有余,甚至超过了当年的表演。采访中,朱旭说出了自己成功的“秘诀”:“会演戏的演人,不会演戏的演戏。演这个戏必须先了解那个环境下人们是怎么生活的。”
当年为演出该剧,朱旭经常看一些德国电影,并常跟当时的奥地利驻华大使和德国驻华大使交流。因为该剧是一位奥地利作家和德国作家写的,两位大使对这部戏有认同感,没事就过来看戏。“伯克勒这个人物挺有特色。我是这样分析把握他的:首先他是雅利安人种,是希特勒所谓的优等民族,所以他可以说点错话,办点错事,都没关系。他也没看过希特勒的《我的奋斗》,那年头家里如果不摆一本《我的奋斗》就没有安全感,但是他可以不摆,因为他是雅利安人。这些都是这个人物身上特有的东西。这就是所谓的‘演人’。要是只‘演戏’就省事多了,拿着剧本念念,戏就演完了。所以做演员要研究人,每排一个戏都要先深入生活,这已经成了我的职业习惯。”
年轻演员社会活动多但都很自律
本次《屠夫》的演出阵容可以用四世同堂来形容。23年前出演伯克勒儿子的演员米铁增,现在已经年过60,由于年龄的原因,他现在改演伯克勒的牌友,儿子的角色由人艺年轻演员出演。
谈及与年轻演员的合作,朱旭说:“我已经很长时间没在剧院工作了,发现这里的条件和环境变化都很大。我们那年头在社会上的事儿少,排一个戏就全身心投入。现在年轻人的事儿多,排戏之余,电视、电影、其他社会活动都会参与。不过在这部戏里,年轻人都比较自律和认真。他们在演戏之前都会准备剧本,整理台词,做了很多准备工作。这也是对老同志的一种鼓励。”由于年轻人看希特勒题材的电影少一些,老演员们都会教他们一些演技,比如那个年代人物的表情、语言等。“原来和老演员合作的默契,现在与年轻演员对戏时也仍然有。”
戏 外:剧务曾一把推我上台
在本次演出中,考虑到老艺术家们的身体状况,主办方原来只安排了十多场演出,但由于观众强烈要求加演,主办方决定加演10场。朱旭说:“现在看再演10场身体应该没问题。我在后台有个休息室,演完一场戏,就能稍微休息一下,非常管用。剧组人员也特顶事,每天给我预备服装、道具。有一天演出中我有点发晕,结果给我预备服装的薇薇一下子把我推上了台,说:‘老爷子,到你了。’她每天记得比我还清楚。还有首场演出时我光着脚,险些滑倒,观众也担心我脚被扎到。现在大家照顾我,让我穿上拖鞋了。”
现场表演台上对戏好比足球赛
郑榕也扮演了23年前就曾扮演过的角色———《屠夫》中的秘密警察头子。《屠夫》有一场最精彩的演出,就是郑榕和朱旭的对手戏,一个系着带血的围裙嬉笑嘲讽,一个则挥舞着手术刀、严肃地赞美着当局。两位老艺术家在舞台上你来我往的交流让观众感受到了话剧不可抗拒的魅力。
郑榕说:“话剧表演最重要的就是在台上能真正交流,就像踢足球一样,有来有往。真正进入人物后主要考虑的是对方,对方来戏了,自己就下意识地‘接球’。朱旭演戏一向以生活化著称,所以我们这场对手戏彼此都能给对方影响。演戏时他一个表情、一句话勾起了我的反应,我就可以不想台词,下意识地把戏演出来。演戏时每天都有新的感觉,大部分是固定的,小的交流每天都不一样。这就是体验派的表演。”
两版对比新版军官把杀人当游戏
郑榕说,再次演出《屠夫》时,他更加注重生活化的表演。“23年前演这部戏的感受,由于时间过去太久,我都不大记得起了。只记得那时候话剧表演都比较概念化。比如说德国军官就只是凶,就这一个侧面,他不是作为具体的某一个人,而是演某一类型的人,跟观众没有多少交流,这就叫概念化。这次我演盖世太保这个角色,我发现他身上的特点就是把杀人当成一种游戏,所以我在这次演出中要重点把它表现出来。”
戏 外:足不出户严防走神
郑榕在演出之前,曾主动要求安排一个B角(替补演员),因为他担心自己盯不下来。可观众在舞台上看到的却是一个老辣、强悍的盖世太保形象。为了让自己有这样一种状态,郑榕透露:“上戏之前不宜多躺着,就像球员准备上场一样,太松弛了上台可不灵光,太紧张了绷着也不行。准备的时候不要自己总重复戏,顶多自己觉得什么地方台词不熟,再熟悉一下。这样就能保持新鲜感。要是自己总重复练,上台按这一套演,就没办法跟别人交流了。准备上场时我就在化妆室坐着,什么都不多想,不让杂事干扰,切忌聊天,不要谈与戏无关的事,切忌看电视。”
郑榕说他过去演《雷雨》演了一个月,他就一个月不出门,什么活动都不参与。“这次演《屠夫》也是这样,我白天在家里休息,就为了晚上演出有最好的状态。注意力集中是最大的法宝,走神是最可怕的,一走神就有可能忘词、跳到戏外。”
本版撰文 记者 杨杨 实习生 黄丹 本报记者 吴平 徐胤 摄
记者手记
究竟谁想复排《屠夫》
在采访朱旭和郑榕的过程中,有一件事让我觉得很有趣。在被问到为什么要复排《屠夫》时,朱旭老爷子的回答是:“郑榕提出要重新排《屠夫》,我想他是想演戏了。那趁着我们都在,就把这个戏再搬上舞台吧。”而郑榕老爷子的回答却是:“我提出排这个剧,其实是想让朱旭做导演,让梁冠华他们来演这部戏,但是没想到朱旭听了之后非常感兴趣,想自己来演这部戏。”听了两位老艺术家的回答,我暗想:估计这二老都想演这个戏,还都不好意思直说。但在接下来的采访中,我才逐渐感觉到,这正是人民艺术家对待艺术的真正态度:对舞台十分眷恋又极度负责。
已经75岁的朱旭总是一副谦和的笑脸。他不健谈,对于观众的高度评价,他说:“观众比较惜老吧,觉得我们这么大岁数了还上台,不容易。”对于自己在舞台上的辛苦演出,他也只是淡淡地说:“这是职业习惯,没有什么。”但是当我无意地说了一句:“您前几场的声音不太大,是不是在积蓄力量,怕盯不下来?”他马上变得紧张起来,不停地问:“你们在台下能听清楚吗?我还真没意识到,中间的观众会不会听不清楚?”那神情仿佛一个刚学演戏的人,生怕自己在舞台上出一点闪失而愧对观众。
年过八旬的郑榕,身体已不再硬朗,每天都拄着拐杖来剧场演出。但他在舞台上声音洪亮,精神矍铄。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有严重的心脏病。他说:“我开始摸不准情况,担心观众听不清楚,所以有时候使过劲了。现在在逐渐调整。”为了演好仅有的一场戏,他从排练到现在谢绝一切外出活动,不让任何东西干扰自己,争取上台时展现最饱满的热情和最佳的状态。也许两位老艺术家的舞台生涯会在这部剧中画上一个句号,但他们的舞台魅力永远不会消失。每晚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便是证明。
搜狗(www.sogou.com)搜索:“朱旭”,共找到
9,323
个相关网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