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导演 一样夺奖两种滋味
曾几何时,中国电影一朝海外影展获奖,在国内市场顿时身价倍增。然而,如此良辰美景到了第六代导演那里却已是海市蜃楼。国内观众对海外影展获奖影片不再盲目追捧。国内各院线面对市场压力也表现不一。尴尬的现状背后是否隐藏一个尴尬的命题:市场不再相信奖项?
第五代名利双收
从《一个和八个》到《黄土地》,第五代在国内文艺界和普通观众的争议声中发轫,而正是在欧洲三大影展频频获奖奠定了第五代的辉煌地位:1988年,张艺谋的《红高粱》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国内票房扶摇直上,大奖效益初显。接着1990年的《菊豆》、1991年的《大红灯笼高高挂》、1992年的《秋菊打官司》、1993年的《霸王别姬》……张艺谋和陈凯歌梅花间竹般席卷柏林、威尼斯、戛纳三大影展大小奖项,在奠定大师地位的同时,这些获奖影片也均成为国内电影市场热门。
第六代生不逢时
从1995年引进大片进入内地、电影市场逐渐开放到2002年院线制成立,国内电影市场逐渐市场化,第六代沿着前辈足迹从海外影展杀回国内市场却遇尴尬:2003年,娄烨的《紫蝴蝶》从戛纳载誉归来,却在国内市场遭当头棒喝,看片会媒体哄笑,章子怡红颜一怒,而院线公司也纷纷打退堂鼓,减少拷贝数量。
娄烨由此一蹶不振,而“蝴蝶效应”还在继续:去年陆川的《可可西里》获东京电影节评委会大奖但国内票房仅400多万,随后,徐静蕾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虽夺得西班牙塞巴斯蒂安电影节银贝壳奖,但今年上映后票房平平。顾长卫的《孔雀》国内票房口碑最好,但也只有800多万。最惨的是被人寄予厚望的贾樟柯,《世界》参加了威尼斯电影节,但国内刚上映就在许多城市惨遭下片,最终票房仅200多万。
搜狗(www.sogou.com)搜索:“导演”,共找到
11,191,019
个相关网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