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以下简称记):与《托儿》、《亲戚朋友好算账》相比,《阳台》的特色在哪里?这三部作品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 陈佩斯(以下简称陈):主要是情节线比前两部更复杂。《阳台》是三四条线共同交织起来。一个家庭丢了要命的钱,要找回这笔钱,这是一条线;民工讨工钱,无形中闯入了他们家的生活,又是一条线;情人要把老婆挤走是一条线,老婆要捍卫自己的利益又是一条 线。 记:《阳台》是你首次编、导、演一肩挑,感觉如何? 陈:“难”,隔行如隔山。我以前参与过编剧,但不执笔,这次才知道有很多细节的东西,要钻到整个戏里,太难了。 记:6月3日沈阳的那场演出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陈(考虑一会儿):还是少说点好,我们的演出会以普通话版本为主,还会保持与观众的互动性。 记:《阳台》被称为“民工戏剧”,你认同这个说法吗? 陈:挺贴切的,民工这个话题是很有东西可挖的,现在不少影视剧不也都用这个题材做文章嘛。 关于话剧 出精品、宁缺毋滥,现在各种演出多得是,少演几场话剧没什么大不了的。 记:近来话剧市场上一下推出了打明星牌的舞台剧,你对目前这种潮流是怎么看的? 陈:我觉得应该考虑的是,当潮流来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渠道,当天上掉钱的时候我们有没有“簸箕”。现在我们没有“簸箕”,没有渠道,大潮来了没有工具,只能让洪水泛滥。 记:有业内人士认为这种操作模式搅乱了正常的话剧市场,你觉得呢? 陈:其实对于这个问题,首先要看说这些话的是什么人,这些人一定是站在过去院团计划经济模式的立场上,觉得现在的模式搅乱了他们的市场!在市场经济下就要演老百姓喜欢的戏。 记:那你认为话剧今后应该如何发展? 陈:我在这个行当里还算小字辈,不太适合对这种导向性的话题发表什么言论,不过我可以提个建议,出精品、宁缺毋滥。现在各种演出多得是,少演几场话剧没什么大不了的。 关于未来 小品不再演了,我们已经把方法留给了别人,别人做得会比我们更好,再回去,未必就能够超越。 记:从小品到舞台剧,你觉得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有什么改变? 陈:我觉得就是要不断创新,不断超越。我做话剧实际上是一种成长,它是必然的,不想走也得走。当这些东西形成了一定积累,你就要有一个更大的承载。 记:其实许多观众喜欢你还是从你的小品开始,以后你还会再去演小品吗? 陈:不演了,我知道有许多观众希望再看到我的小品,但我们已经把方法留给了别人,别人做得会比我们更好,再回去,未必就能够超越。 记:那么电影呢? 陈:也不会演了。毕竟那个时代过去了,现在时代跟我们关注的东西不一样,关注的点也不一样,回去很难。另外,我现在做话剧要比做电影的回报大得多。 记:已经拍了3部舞台剧了,未来是否会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 陈:如果没有意外,我想会的。 搜狗(www.sogou.com)搜索:“阳台”,共找到
5,081,817
个相关网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