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云在临江》的创作者们避免了这样一的距离,通过多侧面的描写,让一个血肉丰满,又独具个性的陈云,出现在屏幕上,离我们很近。
> 剧中的陈云身体瘦弱,总是围着围脖,说话声音不高,剧中有一场林彪在哈尔滨主持东北局开会的戏,当时的军政一把手林彪说:“四平以后,有一句话说“林彪不会打仗了”听说过这句话的的请举手。”所有人都举起了手。高岗说:“咳!听那些瞎叽咕的话……”。林彪摆摆手,制止他。又问:“那么,相信这句话的,请举手。”没有人举手似乎是意料之中的,可偏偏这时有一只手举了起来,孤零零的举着,大家唰的都看过去,是陈云。他身边的高岗把他举着的手拉下来:“老陈,感冒头晕了?没听清林总刚才的问题?”陈云冷静地站起来讲述了自己的观点……。这场戏表现了三个人物不同的性格,陈云坚持一生的那种 “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精神,立时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 陈云刚到临江时,南满的干部和群众大多做好了马上撤退转移的准备。为了扭转军心民心不稳定的局面,陈云一方面立即深入基层了解情况,一方面做好干部和群众树立信心的细致思想工作,及时召开了七道江会议,在会上充分听取了与会同志的意见,他从全局战略高度分析了情况,并一锤定音,部队一个不走,留在长白山,保卫南满根据地。创作者表现在如此重要时刻的陈云,不是以概念中叱咤风云的高大英雄形象出现。画面中的陈云声音平和、舒缓,态度诚恳,因有病,而不时要背过身去咳嗽,但对局势精辟的分析,不仅说服了当时的与会者,也使屏幕前的观众信服。
>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电视剧在塑造陈云这一形象时,安排了一条线,就是他对妻子儿女的关爱之情。全剧的开始就是陈云的妻子带着儿女从延安千里迢迢,穿过炮火硝烟来找他,陈云非常高兴,明明听说火车要第二天清晨才可能到,却执意守在哈尔滨火车站等了一宿,警卫员担心他的身体,劝他回去等时,他说:“……福牛啊,想想看,你于大姐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去年就离开了延安,辗转几千里,吃了多少苦,遭了多少难啊,而且还冒着生命危险。要是一下车,我不在,见不到我的面,你想想,……”
> 等来了盼望已久的家人,却因为繁忙的工作,严酷的战时环境而聚少离多,直到全剧结尾:雪原上,于若木带着两个孩子朝着陈云跑去,陈云张开双臂迎接盼望已久的亲人。儿女之情象一条细细的,闪光的红线串起着战火中的故事,为冰天雪地的严寒平添了几分暖色。我们看到主人公对和平安宁的渴望,也就更能理解他战斗的决心和勇气。
> 陈云的关爱之情是博大的,前线急需兵源,他把身边的警卫人员都派往前线,他说:“……省委也好省政府也罢,那些机关干部不用去陪,不用去安排,要陪的是百姓,是人民!我们打天下要靠人民啊!”。警卫员们要上前线了。他担心他们冻着,要给每人送一副手套,材料不够,陈云就把自己的毯子绞了做成手套,带在战士手上。
> 如此种种,通过这些细节的描写,使我们看到了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不但可敬,而且可亲。
> 我们常说,历史是人民写的,在文艺作品中,人民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他们有名有姓,活生生站在我们面前。让观众通过他们,看到千千万万的民众,怎样创造着波澜壮阔的历史。
> 剧中的警卫员福牛,我想应该是一个集合了若干生活原型虚构的人物。他年轻、单纯、富有活力,对自己的工作尽心尽力,真诚关心着陈云的安全和健康。当前线需要兵源时,他积极要求上前线杀敌,又舍不得离开朝夕相处的首长,内心十分矛盾。临走前反复向王秘书交代,哪些是陈书记的常用药,怎样保证首长按时服药,吃饭……。甚至还交待:“没有茶时,陈书记最爱喝糊米茶用一小把炒糊的米泡上水,又提神又解饿,又香又解渴,晚上他工作到深夜时给他泡上一杯……。”告别陈云时,他突然从背包旁扯下一条早已准备好的“围巾”,这是他怕陈云老咳嗽,用自己的旧毯子作的。这个淳朴的小战士,没能再回到陈云的身边,牺牲在四保临江的战场上。
> 荒牧百合子是剧中又一个有亮色的人物,这个日本女子,却自愿留在我军医院中做护士。带着赎罪的心情,她努力做好医护工作,帮助动员其他日籍医务人员到我军医院工作。她把自己的棉衣裤送给伤员穿,在抢救伤员时不幸染上了败血病,在异国他乡为那里的人民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 他们在新中国现出曙光之际倒下了,没有看到很快就要实现的和平和安宁。通过他们,我们感受到剧中陈云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深厚的基础和强大的力量,这些人物的设置,不仅扩大了该剧的内涵,也使剧情更加丰富感人。
> 《陈云在临江》不仅在人物的塑造上下了功夫,就连看来不起眼的道具选择,都蕴涵着编导者深刻的用意,对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塑造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陈云手中的算盘、用来暖手的铜碗、林彪爱吃的炒黄豆、福牛送陈云的围巾、送翠花的一块糖、翠花绣的一双绣花鞋垫儿……,从不同的角度衬托着人物性格,牵动故事发展。
> 特别需要一提的道具,是陈云的一张照片。他在全剧首尾两次出现,第一次出现在第一集,沈阳杜聿明的寓所内。国民党军统情报处长在向杜聿明介绍东北的共产党领导人的情况,先拿出陈云的照片,杜不感兴趣地放到一边,他更看重 “看军事上的对手”。当介绍完军事方面的领导后,情报处长又将陈云的照片拿出来,杜聿明皱了皱眉头:“怎么又是他,一个搞政工的,又不会打仗,连枪都不知道怎么放的人,你老把它摆出来干什么?给我拿掉!”一副对陈云不屑的态度。
> 第二次,这张照片出现在全剧最后一集。四保临江已告结束,还是在沈阳杜聿明寓所内,办公桌上散乱着几张照片,郑洞国拿起陈云的照片看着。副官摇摇头:“……不知道为什么,最近杜长官老是看着这些人,不停得叹气摇头……”郑洞国手里是陈云的照片。这两次照片的出现,将国民党趾高气扬的开始和惨败的结局,将不被对手看重的陈云却给了对手始料不及的重击,都蕴涵在这不言之中。
>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生活在和平、安宁蓝天下的人们,对那些血与火的年代能有多少了解?历史需要讲述,在这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影视成了观众面最为普及的载体。影视创作者是否感到肩头的责任,用真诚去创作,让渐行渐远的历史更加鲜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