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迈克尔-摩尔以美伊战争为背景的纪录片《华氏·911》在戛纳电影节上获得最高荣誉金棕榈奖,引来各界大哗。从本届戛纳电影节的最终获奖名单看,那种爆炸性的结果不过昙花一现而已。当伊拉克战争的硝烟渐渐从新闻频道的镜头中消失,戛纳电影节也迅速回到情节剧的旧例,回到欧洲的范畴。 在最佳影片、评审团大奖和最佳导演三项大奖的得主中,除了吉姆-贾木许的《破碎之花》为美国赢回些许荣誉外,其余两部均被欧洲法语区的导演获得。其中,比利时影片《孩子》获得了金棕榈奖,导演达内兄弟用纪录片式的风格讲述了一个小偷突然发现自己即将担起父亲责任的故事。无论是对人物日常生活的精准表现,还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剖析,该片都让人不由得联想起法国电影大师罗伯特·布烈松的经典之作《小偷日记》。另一个有意思的巧合是,《孩子》与《破碎之花》虽来自大西洋两岸,却都选择了“父子关系”作为主题。获得最佳导演奖的法国影片《躲避》,回顾了法国与其前殖民地阿尔及利亚之间苦难深重的关系,或许是从侧面对当今中东形势进行的一个注脚。 中国影片在本次戛纳电影节上的表现可以用“不温不火”四个字来形容。杜琪峰的《黑社会》招致了诸多非议,王小帅的《青红》则为国产电影赢回了一项“评委会奖”———虽然与《破碎之花》的“评审团大奖”仅几字之差,但在分量上可谓霄壤之别,这也许正代表了中国电影在国际上的客观位置。(林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