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子怡当了颁奖嘉宾,《青红》揽得了评委会奖,《无极》也到戛纳上秀了一把。
在本土电影市场不景气的今天,中国电影人越来越重视海外市场,每年欧洲的三大电影节,中国电影已经成了常客。以王小帅为例,得过柏林的银熊,如今又得了戛纳的评委会奖。看起来,中国电影的艺术在欧洲电影节上还真长脸。
其实不然,虽然这些年中国电影参加戛纳、威尼斯和柏林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但是奖得了不少,大奖却也没有。今年的《孔雀》和《青红》热闹归热闹,与当年的《霸王别姬》和《活着》比比,似乎又差了成色。1993年陈凯歌的《霸王别姬》还是中国惟一一部获金棕榈奖的电影,欧洲影展并不像表面的那样那么喜欢中国电影。
戛纳已经变了。目前欧洲各大影展在国内已经为人熟知,再没有当年张艺谋和陈凯歌那时的神秘性。近年来欧洲的影展纷纷在商业性和艺术性的选择上产生摇摆,又希望向好莱坞的电影借势,又希望保持在艺术上的独立性。虽然戛纳今年打出了回归本色的口号,同时又处处想回避政治,但是不见效果。比如今年达内兄弟在颁奖典礼上就为被绑架的法国女记者而呼吁。
戛纳现实了。从去年获金棕榈奖的《华氏911》到今年的《孩子》,戛纳的评奖都对纪录片有趣味,而不是以前那样以伦理片当家。中国电影人不应该把戛纳当做艺术的避风港。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戛纳,首先是个电影的大市场,因此无论是明星秀还是首映式,背后的衡量标准就是订单。
戛纳的美国化仍在继续,不仅表现在吉姆·贾木许和汤米·李·琼斯的获奖上。要知道今年戛纳的最大事件,是《星球大战前传3———西斯的复仇》在戛纳的首映。
因此,在越来越美国化的欧洲影展上,中国电影不要再拿艺术说事了。沈沣
网络编辑:张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