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滨大道上装扮成电影放映员“人体雕塑”的街头艺术家
早上,起大早的记者们匆匆步入卢米埃尔剧院
戛纳日记李晓苏专栏
5月18日多云间晴
8天看了5部半电影
来电影节采访,看电影当然是一件大事。但对真正奔忙在戛纳的人们来说,看电影或许并不像很多人想的那样,是件一等一的大事。原因仔细一想也很简单:参赛参展的电影人要忙着宣传自己的片子;发行商等生意人要忙着谈生意;记者每天忙于拍摄、采访和写稿;而真正有闲、来看电影的影迷们又没有记者证,很多影片的特别放映根本进不了场。
虽然理论上来说,有报道和评论任务的记者们应该看片最勤,但实际上也未必见得——电影节本身就提供超级发达的资讯:官方电视报道、各种日报日刊、电影本身印制精美内容丰富的宣传册和光盘,当然还有互联网。这给大家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方便,说白了就是:少看、甚至不看片子,稿子也能发。我在新闻中心就曾经和一位墨西哥同行聊天,听说他老人家一部参赛片没看过,每天的特稿依然写得红红火火、有声有色。当然,参赛片一般只有英语(有时多个法语)字幕,这两种语言水平不高的观众看片,还是挺有一些困难的。
然而,记者证也远远不是万能的。大会主会场卢米埃尔剧院(以电影早期开拓者卢米埃尔兄弟命名,就是每天红地毯的终点)最隆重的晚间放映活动,都需要专门的邀请才能入场,而普通记者连申请邀请的资格也没有。参赛影片一般除了卢米埃尔剧院之外,还会在德彪西(以法国印象派作曲家命名)和巴赞(以法国电影理论家、“新浪潮之父”命名)两个剧场有一到两场加映。后两个剧场倒是有记者证就能进,但由于记者实在太多,相信每个人都有排了半个小时队,眼看到跟前了,被一句“没座位了”打个灰头土脸的经历。
在中国记者里,我估计是看电影比较多的,前八天里一共看了五部半竞赛单元参赛片,而今早是我第一次进入卢米埃尔剧院。高大雄伟的放映厅,井然有序、鸦雀无声的观众,正片前法国电影大师让·雷诺阿经典作品《大幻灭》精彩镜头的重放,都使置身其中的人有了在“电影殿堂”朝圣的感觉,心中一种虔诚油然而生。李晓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