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该好好研究一下。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正这时,“非典”的阴霾悄然而至,偌大的北京城即刻进入到紧张的戒备状态,恐慌感四处弥漫,原本井然有序的生活一下子被打乱,与外界的交流几乎停滞,计划好的工作不得不暂缓。还好,三个月后,警报解除了。一切又恢复到正常的轨道。 2003年7月8日,北京,基辅餐厅。由公司领导魏平、张华、贾晓晨牵头,包括作家、学者、导演、编剧、编辑、策划人在内的十多位嘉宾坐到了一起。大家一边欣赏着俄罗斯音乐,一边品尝着俄罗斯美味,针对俄罗斯作品《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改编成电视连续剧的可行性,展开了第一次别开生面的讨论。一时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赞成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一位俄罗斯文学研究专家认为,这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不是不可以拍,但风险巨大,搞不好就会“砸锅”!而一位资深导演认为,要想拍好这部作品,光是前期筹备起码也得两年多的时间,可如果那样,又会错过最佳的播出档期。结果,在拍与不拍的问题上,大家意见基本统一,那就是三思而行。 而在怎样拍的问题上,则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应该走“红色经典”的老路,依照俄罗斯文艺的传统做派,着重刻画正面形象,突出战争对人性的压抑,对美好事物的摧残。而另一种观点认为,应该借鉴好莱坞的拍摄手法,像《珍珠港》那样,拍成一部战争题材的爱情片,就敌我双方分别展开描写,将笔触伸向人性深处,进一步探讨战争如何改变人们对青春、对生命的理解。会议结束,结果模棱两可。看来,有必要从另外一个角度展开论证。 仅仅过了半个月后,7月23日,第二次策划会又在一批军旅作家之间展开。想不到这一次,大家意见竟出奇的一致,那就是可拍,但一定要忠于原著。因为《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在前苏联文学中,是一部重要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在全世界范围内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任何不当的改编都会惹来非议。因此改编不应该对原著进行太多的修改,而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丰富和扩充。应在对前苏联文化、战争、人文、时代背景等大前提的合理把握下,表现侵略战争对女性美的毁灭,对美好事物的摧残,并从另一方面弘扬积极的爱国主义精神,使观众获得感动和震撼,从而调动内心的精神力量。可怎样将7万多字的小说扩充成20多万字的电视连续剧却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小说原有的人物及故事情节肯定是不够的,那就必须在原来的基础上增添一定的人物和事件,但又绝不能使原来的故事走样。 经过两次认真仔细的论证,公司领导最终下定决心,无论将面临多大的困难,也一定要克服,这个题材一定要拍,而且要拍好!为即将到来的世界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献上一份大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