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苏联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日。为了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改编自前苏联经典的19集电视连续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已于5月6日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档推出。昨日,该剧主创人员与媒体见面,饰演热妮亚的西蒙年科,以她在拍摄时学到的半流利的中文,发表了希望中国观众喜爱作品的致词,博得了一片掌声。
■关于表演:她们经历过战争“切肤之痛”
在演员选择上,电视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所有主要演员都起用了外籍演员,甚至有一场戏竟达到200位外籍演员同时出镜。几位女主演平均年龄不到26岁,在剧中饰演丽达的奥斯塔普说:“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学校经常有一些与老兵一起忆苦思甜讲战争的机会,而我的哥哥确实在阿富汗战争中牺牲了,我亲眼看到我母亲的担心、绝望与伤心,从这些亲身经历中我找到人物表演的感觉。”女主角热妮亚的饰演者西蒙年科说:“我从小是在边境附近长大,我的同班同学有两三个也是在战争中牺牲的。任何人都有亲人,每一个人都能理解这种感觉,中国有句成语叫‘切肤之痛’,当你的朋友在战争中牺牲时,自然会感受到战争的残酷。”西蒙年科认为片场的真实性非常重要,“当我来到剧组制造的村庄,穿上军装手握枪杆时,我的感觉就来了。”由于首次出演女兵,几位女主演还特意接受了严格军训,在训练时奥斯塔普总不能分清“左右”,教官让向左转她便向右转,而西蒙年科则不敢放空枪,她说:“即使知道枪里没有子弹,但一旦拿起枪冲着别人手就抖。”
■关于创作:融合两种相反的改编观点
对于《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如何改编成电视剧,从拍摄至今一直存在争议,就改编的方向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制片人魏平说:“一种观点认为,应该走‘红色经典’的老路,依照俄罗斯文艺的传统做派,着重刻画正面形象,突出战争对人性的压抑,对美好事物的摧残。而另一种观点认为,应该借鉴好莱坞的拍摄手法,像《珍珠港》那样,拍成一部战争题材的爱情片,就敌我双方分别展开描写,将笔触伸向人性深处,进一步探讨战争如何改变人们对青春、对生命的理解。”目前播出的电视版《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借鉴了两种不同的改编思路,魏平说:“希望在对前苏联文化、时代背景等大前提的合理把握下,表现侵略战争对女性美的毁灭,希望既不要过于沉重又不失其深刻的思想价值。”
■关于收视:红色经典抢夺年轻观众
1999年,前苏联经典文学作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被中国编导搬上荧屏,并取得较高的收视率,《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前景如何?魏平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很早便进入中国,并被选入教材,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成长。而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在中国的影响力相对有限。虽说上世纪80年代,同名电影在中国的公映曾引起轰动,但它对如今年轻的观众吸引力怎么样呢?这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在开拍之前,做了一次调查,从六七十岁的老人问到十几岁的小孩,答案却是千差万别。有人熟悉有人陌生,有人支持有人反对,有人期待也有人认为可能会砸,但最终给予我们拍摄信心的是,他们没有无视这类作品。红色经典如果能以新的思路拍摄,相信能吸引一部分年轻观众,它的生命力也会更强。”
电影频道展播二战故事片
从今天开始到5月16日,央视电影频道每晚10点将推出二战题材经典影片系列展播。这些影片包括经典老影片《老枪》、《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安妮日记》、《虎口脱险》、《布谷鸟》、《六月六日登陆日》和《狙击手》。其中,《安妮日记》以一个小女孩的视角记述二战期间纳粹集中营生活实录;《六月六日登陆日》反映的是诺曼底登陆战;电影《狙击手》说的是两大阵营神枪手的精彩决战。至于《布谷鸟》则是近两年来颇受关注的新片,导演认为片名《布谷鸟》的含义源自前苏联时期人们的一种习惯问话“布谷鸟,我还能活多长时间”。二战时期,苏联士兵常把芬兰的狙击手称为“布谷鸟”,因为狙击手决定生命的时间。2002年,《布谷鸟》荣获了包括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国际影评学会最佳影片奖,意大利欧洲电影节大奖、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奖等众多奖项。
新闻频道展播二战纪录片
从周一到周五,央视新闻频道《纪事》栏目正在进行为期一个月、长达32集的二战纪录片的展播。展播对二战的欧洲战场、非洲战场、太平洋战场以及中国战场的战况进行详细地扫描。五一长假期间,名为《转折之战》的精编版已经和观众见面,其中包括《不列颠战役》、《大西洋海战》、《诺曼底登陆》、《进军柏林》、《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德国之死》。(李彦 刘江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