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 CCTV戏剧小品大赛已落下帷幕,尽管 7天的节目为“五一”长假增加了不少欢乐,但大赛本身存在的一些失误和硬伤也让观众失望不小。其实过多地渲染取得的成绩并没有什么用处,倒是找出一些不足以利于改进才是观众更愿意看到的。
■比赛时间拖太久
记得前几届央视小品大赛都是在元旦期间,一般也只有三四场比赛,连续几天看下来一点也不觉得累,可如今干脆把摊子摆了一个星期,有一两天不看吧,真怕落下好节目;可全都看了吧,得,整个一个假期,哪儿也甭去了!其实算起来 6场比赛 48个小品,真正看得过眼的也不过二十几个,倘若劳各位评委的驾先替大家选选,把最好的作品放在三四天内让大家看,我想观众的兴趣也许会更高些。
■开篇节目没法瞅
小品大赛每一天的节目都有亮点,但惟独第一天的节目实在是差了些,除了第一个小品《地砖风波》和最后一个《水下之声》两个部队小品外,其他节目基本惨不忍睹。大赛的场次和顺序完全是选手们抽签决定的,一堆差节目放到了一起也是没办法的。但这毕竟是电视直播的大赛,首场比赛不好看,会流失掉不少观众。将来是否可以采取点策略,比如把喜剧、正剧、悲剧、闹剧、音乐小品、舞蹈小品等都按种类分开,在保证每天有各类小品亮相的前提下再抽签决定场次顺序,那样既保证了质量的平均,又维护了公平公正的原则,也同样会得到观众的支持。
■评委虽多非高手
本次大赛的评委人数之多算是创了纪录: 16位专家评委加上 3位知识问答评委再加上 3位即兴表演评委以及 3位监委和每个参赛代表队的领队。不过,评委虽多但资质却有问题:即兴小品评委娄乃鸣不过是一位小品导演;专业评委中的徐小帆的头衔也仅是电视节目策划人;蔡明、黄晓娟算不上最好的小品演员;岳红、刘劲也称不上是一线演员,这样的评委阵容有多大的权威性,令人怀疑。
■小品质量让人忧
从本次大赛的节目质量上看,好的作品很少,一般的作品太多,一少半作品毫无创意及特色,基本处于中国小品总水平平均线之下,个别作品惨不忍睹,这样的作品是如何入围的,让人不解。可以肯定,这次比赛中也涌现了不少好的作品,比如《安全感》《洗澡》《张大嘴与李干部》《女兵王燕》《保险》,都称得上是上乘之作,但仍难以称得上是最好的小品。而且比赛中太多的平庸之作,也实在影响了观众的情绪。
■没事就念顺口溜
主持人没事就念顺口溜,成了本次大赛上的一大奇观,不知道导演出于什么目的,一场比赛中会数次让主持人念观众来信,还专拣有顺口溜的念:“小品大赛真不错,观众看得很快乐……”“小品大赛真正好,个个小品都不孬,看得老人哈哈笑,看得小孩蹦蹦跳”……这叫什么?好像来到了赛诗会,有创意但太没水准,估计 7天直播下来,全国人民都学会写打油诗了。
■形式虽好内容旧
本届大赛中的小品突出了新颖的形式,几乎每个小品在这个方面都有独创,比如在道具、舞蹈等方面下了许多功夫,使节目看起来与众不同。但形式虽好内容却缺乏突破,让人感觉像是新瓶装旧酒,乍一看挺新鲜,仔细一看是换汤不换药,好似给夏利装了个奔驰标,再怎么看也不像呀!希望今后咱们的小品工作者们还是多干实际工作,形式、内容双管齐下,节目才会好看。
■评委太爱嚼舌头
本届大赛的又一特点是评委的话太多,每个知识问答后,闫肃、彭吉象都要点评,评语多是“答得不错”“挺好的”“好极了”。评委们还经常要回答各类问题,如“巩汉林说没说过相声”?不知这跟大赛有啥关系;还有即兴表演评委娄乃鸣常常在点评时来一段长篇大论,拼命想要跟咱普及戏剧知识,不过这目的几乎很难达到。看小品大赛看的是节目,弄几个评委讲那么多话,估计不是观众希望的。
■专家打分太忽悠
也许因为评委都是专家的缘故,观众打分最高的两个小品《洗澡》和《保险》只拿到了三等奖,而观众打分较低的探索小品《接受》和《安全感》则拿到了一、二等奖。专家有自己的出发点,大概越玄的东西就越要打高分,所以“阳春白雪即使再看不懂也要打高分”,但他们也恰恰忘了,小品大赛是给观众看的,越是贴近群众才越有市场。小品其实从一产生便是平民阶层的艺术,你现在非把它弄成只有高知才懂的东西,路子似乎走得太偏了吧!(记者宋晓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