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第十届全国美展上,意外地展出了画家徐唯辛的巨幅油画《工棚》,以我个人的眼光看,在整个画展中这幅画实属鹤立鸡群。画面的主体部分是一个民工宿舍(工棚),其中坐卧站立着18个神情各异的民工,其中有老有少,有的抽烟,有的喝水,有的吃东西,他们无一例外地注视着绘画者,脸上的表情如同安东尼奥尼在《中国》里所说:绝无恶意。若你肯盯着他们的眼睛一一看过,就会觉得他们每个人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或无数个故事。这幅画让我感动,有那么一霎那,眼泪都几乎无法忍住。徐唯辛在后来的创作谈中提到主流社会对民工的视而不见,当时我就曾想,为什么很少有人认真考虑过为这些人拍摄一部电影?
前天晚上在央视一套看到新播的电视剧《民工》,很有些诧异,显而易见,这个剧根本目标并不是讲民工,虽然故事主角的身份是民工。后来听说原剧的名字其实叫《葵花朵朵》,改成这个名字创作者也很不满意,又想到葵花最通常的寓意,我才进一步确信,这部剧果然不是讲民工的。前不久还有另一部热门电视剧《生存之民工》,由管虎任总导演,我感觉它的主角和核心才是民工,其视角和态度也更接近于反映民工的真实生存状态。
有人担心,前有《马大帅》,后有《生存之民工》、《葵花朵朵》,这是不是意味着中国电视荧屏将迎来一个沸沸扬扬的“民工潮”,就像已成定局的“宫廷剧”、“武侠剧”、“涉案剧”、“反腐剧”一样,中国电视剧是否正面临着题材干涸的重大隐患?而拿民工的血泪当卖点,又是否是一种市场的投机行为?
这些问题我可以一一分析给您听:首先,“民工剧”很难成为像“宫廷剧”那样经久不衰的热门电视剧题材,这个题材的确有很大的外延,有现实意义,甚至拍好了也有极强的娱乐性,但它不可能也没必要这样“热门”下去;至于中国电视剧是否面临题材干涸的问题,我觉得不是题材干涸,而是现有题材做得不到位,往往是弓拉得还不够满就放出去了,而新鲜题材又尝试得不够大胆、不够奔放;然后是是否存在投机的问题,我相信,有市场就会有投机,但投不投机,狐狸尾巴并不好隐藏。
拍民工剧其实风险很大,可以说是如履薄冰,因为无论你拍成什么样都难免引来非议。拿民工说事儿,说重了上级不干,说轻了百姓不干,说得天花乱坠可能招来极度厌恶,说得惨不忍睹,公众又会认为你是在引导观众从中获取优越感。是真有敏锐的社会洞察、坦诚的人文关怀,还是别有用心,借机释放中产阶级的伪善同情?
这其中的度真是很难把握。管虎的片子我看过几集,挑得出毛病,但态度罕见地诚恳,绝少使用空洞的音乐,不神话农民的性格,不施以道德的怜悯,我觉得这个头开得很好。如果这能成为最低的起点,民工剧即便形成了热潮,也未见得会是坏事。
现实中,民工的故事很多、很鲜活,不仅仅是春运、讨薪、农民工子女入学等等相对突出的社会问题,我们的电影其实不妨也参与进来,尚未与公众见面的《盲井》就是很好的例子。我觉得我们的电影、电视绝不是关注他们太多,恰恰相反———总体来看,经过多方修饰的所谓关注,依然等同于视而不见。
□晃晃(北京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