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怕谁也无法否认在当今京剧界于魁智的实力与地位,更有钟爱他的人,把他奉为当今京剧界的领军人物,“最具票房魅力的青年文武老生”。4月22日,于魁智到济南参加本报组织的房车文化节并现场签售他新发行的CD专辑,本报记者趁签售间隙对于魁智进行了专访。
京剧“明星”:我们同其他娱乐明星不同
于魁智为房车文化节现场带来了一股热闹的“于氏旋风”,众多的山东戏迷把签售现场围得水泄不通,人们惊讶地发现,京剧“名角”于魁智比很多流行歌星、影星的号召力还要大许多。在很多人谈论传统艺术京剧的舞台越来越小的情况下,这是十分难得一见的场景。
记者:根据我的了解,京剧名家出专辑的不少,但是像你这样能够全国各地走一圈签售京剧专辑的还是非常少见的,在巡回签售的过程中,有没有明星的感觉?
于魁智:我非常感谢山东的戏迷、全国的戏迷对我的喜爱,但是我和你所说的唱流行歌曲的歌星还是不一样的。他们的专辑经过了多少包装我不太清楚,我这个专辑实际是对我多年艺术经历的总结。
至于一次能够签售多少,这个我不是十分在意,我们就是想尽一切办法让更多的人关注京剧,我更在意后期的影响力。我感觉亲力亲为地签售,影响力会大一些,这实际上是在做京剧的推广工作。
京剧“领军人”:我还没资格成“于派”
通过多年的不断学习和舞台实践,于魁智在传统京剧唱法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声乐在气息运用和发音位置上的科学方法,融会贯通,最终形成了自己收放自如、高低不限的演唱风格。戏迷之中有种议论,在比较讲究流派的京剧界,于魁智到底是哪一派的?是余(叔岩)派还是李(少春)派或是杨(宝森)派的?
记者:有不少人把你称为京剧界的领军人物,你是如何看的?你现在已经成名,但还不属于京剧的哪一个流派,有信心形成中国京剧的“于派”吗?
于魁智:应该说,我从一开始就想形成自己的风格,但没想到成派。我没正式拜师就是因为他们各有特点和专长,想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人与人的条件不同,我也一直在探索,看观众能否接受我的一些改变。但一个流派的形成不是自封的,要有长时间的舞台实践,长时间与观众的交流,不断改进才能形成。现在看,我还没有资格形成“于派”。
再就是“领军人物”的说法,我不敢当,而且这个“领军人物”的说法也不是很全面。京剧的领军人物是一代人,从2000年开始,中国戏曲学院已经毕业了4届京剧研究生班,这中间包括我,这些人都是优秀的京剧人才,他们是现在京剧的领军人物。
京剧“推广人”:不惧怕其他艺术的冲击于魁智不仅是国家一级演员,还是中国京剧二团的团长,在台上演好戏的同时,他还要管剧团的经营,是个名副其实的京剧“推广人”。在接受记者采访后的当晚,于魁智就急匆匆地赶回北京,第二天他们还要排练,今年5月份,中国京剧二团要赴欧洲演出20多天。与以往中国京剧出国演出折子戏不同,这次他们是要演整本的,于魁智把这称为中国京剧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
记者: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京剧如何争取更多的年轻观众走进剧场?
于魁智:作为一名演员和团长,首先要传承传统京剧的精华,搞好现代京剧的创新,既不丢失老年观众,又要争取年轻的新观众,适应多层次观众的需求。实践证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仅仅喜欢听流行歌曲,还喜欢看现代京剧,我们每年都在北京的高校进行演出,效果都非常好,许多学生都是第一次在剧场观看京剧演出,他们感觉京剧给他们的震撼还是比较大,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当然京剧的普及关键在于推陈出新,我们正在向这个方向努力。
记者:面对其他艺术形式的竞争,京剧应该如何应对?
于魁智:没有什么捷径,只有不断提高演出水平,在市场中公平竞争。其实说到危机,各种艺术形式都存在,话剧、歌剧形势都不容乐观,现在是百花齐放的时代,各种文艺形式都在繁荣发展,外国演出团体也在进军国内市场,演出市场竞争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历经两百年发展的京剧依然能够生存,说明这种艺术形式还是有它的竞争力的,不要过于悲观。(本报记者 倪自放)
于魁智小档案
于魁智,中国京剧二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1961年出生在沈阳,10岁学戏,1982年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2001年毕业于中国京剧优秀青年研究生班。他以清新的演唱韵味和颇具时代感的舞台风貌,赢得广大观众的喜爱。曾荣获全国京剧演员电视大奖赛最佳表演奖、第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梅兰芳金奖等称号。被誉为“最具票房魅力的青年文武老生”。代表剧目:《奇冤报》、《响马传》、《野猪林》、《满江红》、《打金砖》、《将相和》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