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娱论 ■ 东张西望西丁专栏 语文教材突然打破了以往“沉默寡言”的低调姿态,在媒体频频露面,并且从严肃紧张的教育版一步跨入到团结活泼的文化娱乐版来。在这个众声喧哗的时代,没有哪个角落甘愿冷冷清清。不管是金庸还是刘翔还是周杰伦、罗大佑,不管是进教材还是实验本还是读本,都是可以接受的。据我看来,在我们的教育领域,还没有出现什么真正该令人吃惊的、了不起的变化。我惟一感到不满的是,何以这些教材不同时出来,让他们一次“唉”个够,非得今儿一个,明儿一拨的,苦了那些不太适应气候变化的嘴巴忽张忽合。 媒体的搀和把这事弄得挺紧张。教育呵,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呵,让孩子读什么不读什么,关系到树什么人的问题呵。当然,金庸的武侠小说、罗大佑、崔健、周杰伦的歌词毕竟有可取之处,并非毒药,他们虽然曾经在主流之外呼风唤雨,但主流也可以择其“善者”而纳之,令风云变色,为我所用。用句不太恰当的比喻,历史教材里的成王败寇,也适用于语文教材。从这一点上来说,教材不过是顺应历史潮流。如果说,金庸、崔健、罗大佑的登堂入室是“事后认可”的话,那么周杰伦、刘翔的“上位”则是教材编写者的“超前招徕”了——与其等到王者已成明日黄花,不如趁热把这菜端上桌来的好,与其被动挨骂不如主动出击。 正统的教育观念正被开放的包容性所替代,大部分正面的评论这样说。相信没多少人反对这种开放和包容。即使是担心的人,所担心的也不是该进不该进的问题,而是觉得“太赶了”,把教材硬是弄成了新闻联播。 可是,教材的“与时俱进”和“新闻联播”功能也不是今天才有的。我清楚地记得,在我本人背着书包走进小学课堂的时代,课本上还残留着《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一篇课文,而到了下半年,音乐老师已经在教“交城的山来交城的水,交城出了个华政委”的“流行歌曲”了。此后的情形也并没有多少不同。 也许不同在于我们早已习惯了“流行政治”的正统,而不习惯于“流行文化”的正统。但是谁正统,谁在主流之外真的值得紧张吗?站在一个在传统教育环境下接受全部教育的成年人的立场,我对过往的教育有着切肤的认识,不客气地说,那个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否定的过程,最后胜利的好像只有时间,是现实和时间教育了我们。所幸的是,教材从来不是我们教育经历的全部,甚至连主打地位都占不上,充其量是个工具。 至于崔健和罗大佑,他们过去从来没进入过课本,可是他们的声音浸透了一代人的青春期,试问哪篇课文敢跟他们比高低?而周杰伦,在我上小学二年级的小侄儿的脸上,我都能看见他的表情。语文教材?咱们干点该干的事吧,别再浪费时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