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佩斯的“舞台喜剧三部曲”最后一部《阳台》31日正式上演。首次编、导、演一肩挑的陈佩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或许过去我曾有过辉煌,不过当时的辉煌不像今天一首歌、一个小品几万、几十万那么挣,我说的‘时候’是演完了《吃面条》,第二天一早在公共厕所你往那儿一蹲,所有人都在说你头一天的台词———这就是我那个时候的辉煌。”
关于《阳台》
记者:与《托儿》、《亲戚朋友好算账》相比,《阳台》的特色在哪里?这三部作品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
陈佩斯:动作线比以前更复杂。《托儿》基本上是一条动作线贯穿始终,中间分出一条小小的副线,而《阳台》是三四条线共同交织起来。一个家庭丢了要命的钱,要找回这笔钱,这是一条线;民工讨工钱,无形中闯入了他们家的生活,又是一条线;情人要把老婆挤走是一条线,老婆要捍卫自己的利益又是一条线。
舞台呈现也不一样,经常是一个大空间里呈现两个空间或三个空间,各说各的,互不相干,技术上的难度很高。
记者:《阳台》是你首次编、导、演一肩挑,感觉如何?
陈佩斯:“难”,隔行如隔山。我以前参与过编剧,但自己不执笔,这次才知道有很多细节的东西,要钻到整个戏里,太难了。
关于话剧
记者:《托儿》开创了“舞台喜剧”这种新样式,今年话剧市场上就一下推出了很多贺岁剧和打明星牌的舞台喜剧,你对目前这种舞台喜剧潮流是怎么看的?
陈佩斯:我觉得应该考虑的是,当潮流来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渠道,当天上掉钱的时候我们有没有“簸箕”。现在我们没有“簸箕”,没有渠道,大潮来了没有工具,只有让洪水泛滥。北京是拥有两千万人口的大城市,可是供观众观看演出的剧场太有限了,我们都是靠政府组织的演出,真正的市场演出大概也只有那么两三家。
记者:有很多人认为,目前舞台喜剧都大打“明星牌”,但质量却良莠不一,搅乱了正常的话剧市场,你怎么看?
陈佩斯:我觉得不管别人怎么说,只要演员能关注这项事业,演员能在参与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就是好事,关键在于演员在自己的选择中确实是得到了锻炼,而不是养成了一身的毛病。
其实对于这个问题,首先要看说这些话的是什么人,这些人一定是站在过去院团计划经济模式的立场上,觉得舞台喜剧搅乱了他们的市场!他们排那些纳税人不爱看的戏,却觉得这些老百姓爱看的戏搅乱了他们的市场,可我觉得搅得好,搅得有理,在市场经济下就要演老百姓喜欢的戏。
关于创作
记者:从小品到舞台剧创作,你觉得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有什么改变?
陈佩斯:我觉得就是要不断创新,不断超越。我做话剧实际上是一种成长,是必然的,不想走也得走。我做小品的时候,每一个小品都有一个喜剧方案来探索、切磋和实践,当这些东西形成了一定积累,就要有一个更大的承载。
记者:其实许多观众喜欢你还是从你的小品开始,如今做话剧了,你还会再去演小品吗?
陈佩斯:不演了,但也不是说我就一辈子不演小品了……我知道有许多观众希望再看到我的小品,但我们已经把方法留给了别人,别人做得会比我们更好,再回去,未必就能够超越。
或许过去我曾有过辉煌,不过当时的辉煌不像今天一首歌、一个小品几万、几十万那么挣,我说的“时候”是演完了《吃面条》,第二天一早在公共厕所你往那儿一蹲,所有人都在说你头一天的台词———这就是我那个时候的辉煌。
关于喜剧
记者:你认为喜剧更注重的是语言还是肢体?
陈佩斯:都不是,这两者不可偏废,这两者只是方法,或者说是你要借助的力量,更主要是故事本身的结构。
记者:如果有人说你现在做舞台剧、话剧是不务正业,你会怎么想?
陈佩斯: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做喜剧,而不是说要做一个电视人或者电影人,或者小品人……都不是,我要做的是喜剧的探索和实践。(天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