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佩斯改本子,也不是从《阳台》开始的。在之前的两部舞台喜剧《托儿》和《亲戚朋友好算账》的创作和演出过程中,他的“善变”就已经让人领教过了,当时每一场演出可能都会有所不同。到了他的舞台喜剧三部曲最终的《阳台》,陈佩斯是改过瘾了。变演员、变语言还有变台词,从去年11月底在成都首演,陈佩斯的《阳台》就一直处在不停地变化中。
《阳台》历时4年完成,这期间陈佩斯称就已经7易其稿,等到在北京上演日期和阵容排定的时候,陈佩斯又开始对剧本做手术,2月底剧组短短20天的封闭排练,他还在抠台词。现在他称自己已经记不请改了多少遍稿了。本月21日,《阳台》又在云南上演了滇话版,甚至连剧中角色的名字都改了,比如陈佩斯饰演的“老穆”改成了“木朵夺”,“顺顺”改成了“冬瓜”,“侯处长”的名字改为“侯福昆”。
3月31日至4月3日,《阳台》将在北京海淀剧院上演4场。从云南回来后,陈佩斯立即拉着剧组搞封闭,结合川语版、深圳的普通话版以及云南的普通话版这三个版本的舞台呈现和出现的问题,对剧本进行调整。据剧组人员透露,《阳台》与之前的几个版本已经有了较大调整,主要是加强了剧中人物的性格塑造。如情人李丽原先不知内情,现在也参与到与老婆张秀芝分钱的队伍中,而陈佩斯饰演的包工头老穆也由有点小聪明的村干部形象,变成了一心只为乡亲们讨要工钱的“愣头青”。
陈佩斯表示《阳台》创作源于“不平而鸣”:“我只上过6年学,经历过上山下乡,过着衣不蔽体的生活,甚至被女生嘲笑露屁股,可以说与剧中小民工过的是一样的生活,不能说有切肤之痛,至少也是隔靴之痛。”因此,惟一可以肯定的是,《阳台》再变,陈佩斯的这个理不会变。沈沣
|